史记丨人人都是安小鸟?中国香料:从祭祀高台走向市井生活

史记丨人人都是安小鸟?中国香料:从祭祀高台走向市井生活

00:00
07:47

“初日破苍烟,凌乱松竹影,老夫起烧香,童子行汲井。”在一个明媚的清晨,松树、竹子的影子凌乱地映照在地上。老人起来点上一支清香,小孩子去井边提水,好一幅悠闲宁静的生活画面。

在宋代诗人陆游《晨起》这首诗中可以看到,熏香在宋代已经是很平常的生活用品了。

近日,郑州首届非遗制香技艺大赛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传统制香技艺以及香文化再次进入人们视线。

实际上中国的香料史和香文化远比你想的还要源远流长,中国人用香的历史,从大约5000年前的新时器时代就开始了。

郑州首届非遗制香技艺大赛现场 李焱/图

“香”的起源,从祭祀神明开始

提到香料,可能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甄嬛传》中的“用香大师”安陵容,香料在她手里像暗器一样变幻莫测。事实上,香最早的意思是指谷物的香味。

甲骨文中的“香”以“麦”和“口”组成,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香”也表示:“香,芳也。从黍,从甘。”

甲骨文“香”

后来,香表示的含义范围逐渐扩大,花、草、树等气味都可以用“香”形容,于是就出现了各种“香草”“香木”。

《国风·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中的“葛”“萧”“艾”都是可以用来当做香料的植物。其中“萧”就是今天的“艾蒿”,如今北方乡下还有将其采摘晒干,点燃来驱赶蚊虫的习俗。

宋代丁谓的《天香传》中提到:“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辽西牛河梁红山文化晚期遗址中曾出土过一件灰陶豆形镂孔熏炉盖,红山文化距今5500-5000年,也就是说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已经开始用香了,这时的香主要用来祭祀神明和祖先。

红山文化 灰陶豆形镂孔熏炉盖

先秦至秦朝时期,虽然还是用香来祭神,但香的用途和制作方法更加多样化,可以随身佩戴、煮汤、熬膏或者制酒。不过这时香料日用还是不常见,大规模的生活用香,到西汉时期才开始。

西汉时期,从张骞出使西域开始,陆海丝绸之路逐渐开通,中国的丝绸输往国外,西域和南海诸地的香料则输入中国。《后汉书·贾琮传》中提到:“旧交趾土多珍产,明玑、翠羽、犀象、瑇瑁、异香、美木之属,莫不自出。”

香料品种繁多,香具和制香技艺兴盛,香料用途逐渐由祭祀向生活转变。两汉时期流行用香薰被褥,还出现了放在衣物中熏香的“熏笼”,以及能盖在被子里的“被中香炉”,即“熏球”。除此之外,人们还用多种香料混合制成“合香”,以满足人们对香料气味的多种需求。

用香盛行,以香为雅

汉朝以后,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海外多种香料持续输入中国,香文化有了极大发展。到了唐朝,大量的外使和外商进入中国朝贡、经商,这一时期的香料输入不仅种类多样,而且数量庞大。大量的香料流入民间,使香文化开始从贵族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变。

同时,隋唐时期香文化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宗教的兴起。道教崇尚用香,其祭祀神仙、召唤亡魂、清净身心都要用香,道士使用的念珠也是用混合香料制成的。佛教更甚,烧香拜佛成为大众的传统观念。1987年,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为数不少的香料和香器,其中香料有乳香、檀香、丁香、沉香等,香器有香囊、香炉、香盒、香案以及手炉等。

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图的香囊

同时,大批文人、药师、医师及佛家、道家人士的参与,使人们对香的研究和利用进入了一个精细化、系统化的阶段。在唐朝,香品的用途还有了更加完备细致的分类:厅堂有堂炉、供炉焚香,卧室有卧炉、熏球焚香,文房有文炉、琴炉焚香,修炼有行炉、压经炉焚香……可以说在唐代已经是“专香专用”了。

到了宋代,香料通过贸易传入我国达到顶峰时期。首先在于数量,《宋史·太祖本纪》中记载了泉州陈洪进贡“白金千两,乳香、茶药皆万计”“吴越国王进郊祀礼金银、珠器、犀象、香药皆万计”。其次在于种类,犀角、象牙、龙脑、香药、蔷薇水、木香、阿魏、丁香……这些都是前代无法比拟的。

《听琴图》宋代皇帝宋徽宗赵佶,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画中士人在松柏下弹琴,一旁香炉中点着清香

宋代的香,除了祭祀和贵族用品之外,香料已经成为了普通市井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市民们可以佩戴香囊香袋,随意买香;文人雅士也以用香为雅事,还会亲手制香,鉴赏品评。

宋代文人连文凤在《烧香》中写道:“坐我以灵室,炉中一篆香。清芬醒耳目,余气入文章。”可见当时读书人对香的喜爱。

成本降低,从奢侈品到普通用品

明清时期,郑和下西洋开辟了新航道,远渡西太平洋、印度洋,沟通联系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促进海外贸易。这一时期,香料进口量大、种类更多,加上海上贸易成本降低,价格更加便宜,香料明显从奢侈品转换成了生活中的普通用品。明朝文人屠隆表示:“香之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显示了香料在明代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明朝周嘉胄撰写了《香乘》,纪录了有关香药的名品以及各种香疗方法,可谓集明代以前中国香文化之大成,为后世索据香事提供了极大的参照。

在制香技术方面,明朝时期,线香已有广泛使用,并且形成了成熟的制作技术。明朝前期的线香还有些粗,到中后期已经可以制作比较细的线香。这种线香常常被认为比较珍贵,用作礼品送人。

除了线香的流行之外,明代还有一种形状特殊的香,类似现在的塔香,其一端挂起,“悬空”燃烧,盘绕如物象或字形,称为“龙挂香”,可视为塔香的雏形。

画中的“龙挂香”

到了清朝,香料更是作为市面中随处可见的商品,用香料做成的各种调味品,胭脂水粉,熏香的物品应有尽有。

同时制香尤以北京和江浙一带最繁荣,北京合香楼香蜡铺是当时最著名的制香铺子,主要产品有三种:一是线香,以细似粗线而故名,俗称高香,专供香客烧香祭祀用;二是鞭杆子香,以粗长似鞭子之杆故名,此香为居民燃香计时用;三是杷兰香,富有人家用于薰香居室。

不过明清时期中国逐渐由开放走向封闭,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更是对香料贸易造成巨大影响,此后香料发展不复之前盛况。

从最初的祭祀专用,到后来走入寻常百姓家,香料不仅是单纯的调味品或者熏香,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凝聚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和精神面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