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15场发布会,介绍“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有关情况。
会上,有记者提到近年来镉超标大米和真菌超标小麦引起舆论关注的问题。对此,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黄炜表示,粮食质量和每个老百姓都有关系,大家都很关心。从2006年开始,每年政府都组织收购和储存环节粮食质量的风险监测,我国粮食质量整体情况是良好的,不管是收的环节还是储的环节,总情况是安全的。
↑新闻发布会现场
黄炜表示,记者提到的问题,是由于受土壤水质污染,气候环境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关键是怎么应对。因此对于这方面工作,政府高度重视。国家粮储局按照“四个最严”要求,工作主要是抓监测,抓检验,如果发现有这样污染的粮食要及时有效的处置。目的就是一个,要确保被污染的粮食绝对不容许进入口粮市场,这是最终目的,也是一条红线。
一是监测关口前移。在收购环节开展质量和食品安全指标监测,每年采集全样品数超过7万份,及时掌握新收获粮食质量安全状况,提前主动掌握被污染粮食的粮情,为第一时间处置争取工作主动。
二是严格质量检验。通过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在检验技术、设备方面加大投入,全面提升1500余个分布在全国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机构和化验检验室的功能,累计增加检验参数2.9万个,月均检验样品数量增加2.6万个,为把好粮食入库关、出库关创造了比较好的条件。
三是坚决分类处置。在收购环节,发现受污染粮食后定点收购、专仓储存、全程监管,不能和其他一般流通的粮食混在一起,要进行封闭式管理。储存环节,按照使用用途,比如工业方面的应用,要定期、不定期开展储粮质量抽检,准确掌握粮食质量情况,坚决做到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绝不允许流入口粮市场和食品生产企业。
四是加强党政责任落实。通过党政同责指挥棒,全面压实各级党委政府对这个问题的工作责任。就食品安全问题,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国家建立了各部委的联动机制,各级政府建立了系统监管体系。将相关工作纳入党政同责考核,这是重要指标,如果有问题一票否决。
“请大家尽管放心,在这个问题的管理上,政府的态度是坚决的,绝对不允许被污染的粮食进到口粮市场、进到老百姓的餐桌上。”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