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高维岳,峻极于天。
如果说黄河是滋养华夏儿女生命的母亲河,那么嵩山便是造就华夏民族性格的父亲山。
中岳嵩山,郑州的一张灿烂文化名片,作为中原文化的源头和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为郑州的未来和发展提供不竭精神源泉。
畅游
嵩山
燃点不断的文旅盛宴
2023年五一假期,夜游嵩山火爆出圈,全国各地游客闻声前来,争先恐后登上峻极峰顶观云海、看日出。“夜游嵩山”话题连续登上同城榜,全网播放量超亿次,一度成为热门话题。
中岳千年古庙会、夜游嵩山、武周封祀盛景、功夫市集……五一假期,嵩山景区为广大游客奉上了“烟火气息与嵩山文化沉淀深度融合”的文旅盛宴,近30万游客走进天地之中,登嵩山、观云海、看日出,游登封、品美食、赏夜景。嵩山景区各类文旅活动精彩纷呈、燃点不断,文旅融合消费市场迅猛增长。
仰望
嵩山
底蕴丰厚的文化圣山
嵩山天下奥,奥在文化的古老和厚重。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嵩山见证着地球运动的发展变迁,孕育、引领着嵩山文明的诞生,因其古老而丰富的阅历,嵩山被地质学家称为“五代同堂”,被地质爱好者称为“地球万卷书”。
嵩山是全国楚霸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少林功夫等闻名世界,嵩阳书院是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禅宗祖庭,道教洞天,儒学圣地。儒、释、道三教汇集,嵩山拥有众多的文化历史遗迹,被誉为我国历史发展的博物馆,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圣山”“中华民族的父亲山”“东方的奥林匹斯圣山”之称。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黄帝在以嵩山为中心的大嵩山地区建都立业治天下,建造宫室,发明指南车,制订婚丧礼俗,发展农桑生产,很多重大活动都在嵩山地区。
武术文化、医学文化、黄帝文化、河洛文化等嵩山文化是中原文化的精髓。嵩山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嵩山文化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无愧于“古老的山、神秘的山、文化的山”等一连串美誉。
2004年2月,嵩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地质公园。2010年8月,坐落在嵩山腹地及周围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禅武
嵩山
震铄古今的少林功夫
“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每天凌晨时分,晨曦微露,嵩山少林寺在厚重悠远的钟声里苏醒。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这座红墙灰瓦的千年古刹庄严而富有生机,日复一日迎接着八方来客,年复一年传承着少林文化。
古往今来,禅宗祖庭少林寺吸引了众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他们在这里立碑刻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林碑刻文化。
天下功夫出少林。作为中华武术中体系最庞大的门派,少林功夫发源于嵩山少室山下,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的“少林寺”,其武功套路高达700种,因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又有“武术禅”之称,因风格突出、特点鲜明、文化内涵深厚而享誉中华武坛。少林功夫作为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和人类文明的生动展示,2006年被列为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少林寺千佛殿内,石砖地面上4排48个站桩坑,是少林武僧日复一日、勤勉习武的印记,令游客惊叹,耳畔仿佛回荡着武僧们练功时铿锵有力的呐喊声……
青春
嵩山
推陈出新的文创宝藏
嵩山、黄河在郑州的“邂逅”,奠定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催生了黄帝部落的诞生、发展和文明统一。
嵩山、黄河孕育的华夏文明发祥之地,诞生了福泽后世的人文始祖黄帝,留下了“文明胚胎”的河洛古国,它们共同演绎的起源历史,定格了早期中国最为绚烂的文明华章。
开发保护现有宝贵的嵩山文化资源,理清“山河祖国”内在深厚逻辑和纽带,打造足以令每个郑州人感到自豪和骄傲的文化名片。这些名片将在当下和未来,发挥出更加持久与强大的精神力量!
郑州将进一步加快文化资源创新利用,梳理嵩山文化历史脉络,凸显郑州“北临黄河、西依嵩山”城市特征,促进非遗、民间艺术、影视动漫、创意设计等文化元素与旅游相结合,推出一批体现文化内涵、契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打造《只有河南》《黄帝千古情》《黄河颂》等重点演艺项目;不断提升《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水月洛神》《风中少林》等精品剧目演绎水平。
郑州地区在早期中国“造山、造水、造中华”的开创性历史地位,是黄河奔腾涛声中璀璨的明珠,是拂去3600年历史风沙的青铜铸鼎,是人文始祖黄帝的故乡,也是5000多年前河洛古国精美的骨质蚕雕——这些烙印,汇聚成“山河祖国”的文明主题,令人深切感受到来自郑州文化宣言的自信与震撼。
站在桃花峪黄河中下游分界观景台上,极目远眺,更能让人感受到母亲河的生生不息,体会到黄河文化的厚重丰盈。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郑州以加快建设具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鲜明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立足于“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三大功能定位,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黄河九曲向东 壮美风景看郑州
“不登长城非好汉,不游黄河心不甘”。
这句话虽然非常简单,却道出无数炎黄子孙对母亲河的向往和眷恋之情。
昨日,郑州8名骑友骑行至郑州荥阳广武镇桃花峪黄河中下游分界碑下合影留念,他们拾阶而上,站上黄河中下游分界碑观景台处远眺黄河之胜景。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母亲河把最壮美的风光留在了中原,流至桃花峪,一改浊浪滔天为宽阔平缓、黄波金浪,呈现一条大河波浪宽的“迷人风采”。
黄河中下游分界线是根据黄河的水文地理资料特点确定的。黄河自桃花峪处出秦岭进入黄淮平原。如果把黄河下游河道比作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的折扇,那么,桃花峪是这把巨大扇子的顶点。从这里向西可以看到峡谷万重,黄河水天际奔流;向东一马平川,波澜不惊。2013年“桃花峪为黄河中下游分界线”写进了人教版初二地理教材上册,因此,桃花峪为人所熟知。
母亲河畔,游客瞻仰炎黄二帝塑像,感受着“一条血脉万古流,巍巍炎黄是源头”的文化凝聚力。
守护黄河安澜 推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每年荷花盛开的时候,郑州市民王女士都会驱车赶往荥阳市王村镇黄河滩湿地赏玩,2000亩荷花竞相开放,“接天莲叶无穷碧”在这里变为现实。
这里曾是“万亩鱼塘”,为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王村镇积极推进“退渔还湿”,合理利用黄河滩地资源,变“万亩鱼塘”为“万亩荷塘”,有效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多赢。
黄河宁,天下平。2019年9月,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成为重大国家战略。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指引下,郑州高标准编制《郑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加快推进郑州黄河流域核心示范区建设,并通过重点项目实施推动规划落地见效。通过项目实施,提升了水土保持能力、优化了生态系统功能、完善了道路交通路网体系,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打牢了本底。
保障黄河安澜,保护生态环境,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今年4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是继长江保护法后第二部流域法。
讲好“黄河故事”
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这片黄土地上,奠基了泱泱中国的最初基业,形成了璀璨的黄河文明,铸就了中华文明的主体。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的要求,郑州自觉承担起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使命,在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深入传承黄河文化基因,不断加强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和时代价值挖掘,努力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赓续历史文脉上下功夫,同流域内各地协调联动,打造一条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持续改善的绿色高质量发展示范带,主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大局。
围绕“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三大功能定位,郑州积极谋划建设黄河国家博物馆、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运河国家级文化公园等重大项目,积极融入郑汴洛“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文化带”建设,向着打造文旅融合的国际旅游目的地进发。
以“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大河村遗址、西山遗址、青台遗址、汉霸二王城、荥阳故城、大运河郑州段等考古研究及保护展示为依托,郑州将建设沿黄文化遗产廊道,为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提供支撑。配合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还将打造黄河沿线集中展示黄河文化、中华文明主线的黄河生态文化带,加快推进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黄河国家博物馆、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商代王城遗址保护、双槐树“河洛古国”等重大遗址项目建设,增强郑州黄河历史文化的辐射力。
大河滔滔奔流不息,母亲河正在日新月异地变成美丽中国的幸福河,郑州正在黄河文明的滋养下,奔向美好明天。
抢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