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讲的是元宝和银元
银质钱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在银质钱中,人们一般认为,元宝和银元最为有名。
元宝,有两种含义。其一是中国古钱币的一种名称。唐宋两代铸造比较多。因唐“开元通宝"误读作“开通元宝”而得名。最早使用元宝这一名称的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史思明在洛阳铸的“得一元宝”和“顺天元宝”,后有代宗时的“大历元宝"。五代晋朝石敬瑭铸的钱叫“天福元宝”,宋代有“淳化元宝”。以后每次改元,多更铸新币,用年号标名铸在币面上。清末所著铜元上曾用“光绪元宝”四字,这是以元宝为名的钱币。其二指的是我国旧时铸的金银锭。元朝忽必烈时以库银为元宝,后来以元宝铸成马蹄形,故又称马蹄银,又称“宝银”,作为货币流通。大锭重约五十两,多由各地银炉铸造,标有银匠姓名及日期、地点。重量和成色各有差异。清中叶后元宝须经公估局鉴定批明重量和成色才能流通。金元宝一般供保藏,极少流通。
银元,圆形银币,俗称洋钱。中国何时开始铸银元,有几种说法。
1.有人认为,我国最早的银元是300多年前民族英雄郑成功在漳州铸造的“郑成功大元”。
郑成功收复台湾(公元1662年)之前,曾在漳州府、厦门岛、金门岛做了艰苦的准备工作。为了繁荣经济,主动控制货币的价值,下令自铸银元。据漳州一带传说,当时郑成功攻打漳浦县城,从一豪绅李宝宮家中挖获一窰巨额银锭。于是,便开始铸造“漳州军饷”银元,漳州府民间称为“郑成功大元”。解放后,漳州市一位老人捐献了一枚“漳州军饷”银币,引起了我国考古界的关注。1962年年末,当时的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同志到厦门市参观,亲自鉴定了这枚银元。他称了这枚银元的重量为七钱二分,又翻阅了有关郑成功的资料,辨认出银元的一朵花印是由“朱成功”三字组成。郑成功早年曾受到明皇的器重,曾赐姓朱,说明这三字无误。郭沫若高兴地说:这是宝贝,是我国最早铸造的银元。自此,人们一般认为“郑成功大元”便是我国最早铸造的银元。
2.又有人认为我国铸造银元的时间要比300年前的“郑成功大元”早得多。据《金史》记载,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曾发行一种分一两至十五两的“承安宝货”银币,每两折钱二贯,这是我国最早的法定计数银铸币。长期以来,由于只见诸于文字,不见实物,因而众说纷纭,无一定论。如清朝人所写的《金朝泉谱凡例》里面说:“承安宝货,据文史应为银钱,今所有者,皆系铜铸,或者为银铸之银母,亦未可知。”一直到1983年哈尔滨西部出土了六枚“承安宝货”以后,这个谜底才被揭晓。“承安宝货"的确是我国最早的正式银铸币,它要比“郑成功大元”早460多年。
3.还有一种看法是近代才开始铸造。明万历年间(1573一1620年)欧美银元开始流入中国,至清末大量流入。最初习惯用墨西哥银元,俗称洋钱,面刻鹰形,故称鹰洋,又传作英洋。林则徐图谋自铸相抵制,以不适用而罢。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台湾曾仿制银元,称为“银饼"。光绪十四年(1888年),广东开始造银元,称“龙洋”,重库平七钱二分,含纯银90%。银元原作“银圆”,俗称作“元”。各省继起仿造,中国自铸银元从此始。《辞海》、《辞源》均主此说。
今天是 癸卯年 三月二十一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