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正解 · 第3章 · 全】

【老子正解 · 第3章 · 全】

00:00
26:20

· 音频文稿 亦见于 https://mindiver.se/ddj-3


· 曼谛悟思公众号 Mindiverse (日更)


· 网站 https://mindiver.se (汇总精选内容)


· 讲者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站在中西方现实的边缘,用中英文揭露假象,助有缘人触碰真相。





【音频文稿如下】


大家好,今天一起来品读道德经的第三章,内容如下——



问:先看这第一小段——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翻译成白话就是说,不标榜贤能,使人不起争念;不贵卖、稀罕难得的东西,使人不去偷盗;不显耀诱发欲望的东西,使人心不乱。



Cico,怎么理解这几句话?



C:不争,不盗,不乱,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内心空寂,没有那些没有必要的内心活动,各种的歹念。



你看,这样一个内心的活动,充满了比较,比较意味着竞争,有好有坏,有高尚、不高尚;有竞争,就有羡慕,就有嫉妒。



那有这个标榜,这是好东西,这个有价值,这必然会引起各种各样的争逐,这个盗窃不也是各种争逐的一种结果吗?



各种的显摆、炫耀这不正是扰乱心智吗?你看,当这个社会有人在显摆的时候,观察这个内心的反应。



所以,所有这一切都在表明只要内心有刻度,有尺度,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内心活动,无论是道德尺度,还是物质尺度——金钱、物质,还是各种各样日常的生活细节……只要有尺度,就有比较,有了比较,就有了争逐、竞争,这整个社会的乱象不都是这些没有必要的内心活动所造成的嘛。





问:我们看这第一句「不尚贤,使民不争」,但是当下,无论是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经常都是尚贤,通过竞争激发自我的能量,来促成各种各样所谓的经济活动。「使民不争」,争有什么问题呢?



当这个人一旦陷入到竞争之后,大脑就完全陷进去了,就完全看不到这个世界了,这样的人生其实毫无意义。但这样的状态变得极其的机械,反而好控制,好管理。



所以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大行其道,通过促进竞争,让这个人无法全然看到当前正在发生什么。



竞争,产生大量内耗,让大量的能量浪费在这些没有必要的竞争中,没有必要的竞争中。



争图什么?竞争究竟为了什么?能否过一个内心没有任何竞争的生活?



你看,这个竞争让彼此都隔离,彼此都远离,竞争带来各种的伤痛。



在竞争中,彼此都看不到彼此,但彼此都被竞争弄得团团转,为何过这样的生活?





问:而且尚贤、竞争也意味着一个方向,对吧?



C:有了方向大脑就迷失了,有了方向,大脑就看不到周围的景象,就像一个人着急赶路,旁边的风景压根就看不到,着急啥?要去哪?此刻要去哪?



此刻是人生真正的归宿,人就属于这一刻,不是吗?





「不贵难得之货」,你看,这整个的市场,总是制造各种奇货可居的状态,各种人为制造的物以稀为贵,来提高所谓商品的价值。



限量版珍藏版,这些通过物质价值人为提升东西,你看让人不断去争抢、占有。



但我们得去看一看这样一个所谓的所有权,只不过是个想法。「贵难得之货」,只是在不断的加强、加剧这样一个所有权。在这样一种扭曲的感知下,盗窃变成了罪行,但真的是盗窃那一个人的问题吗?



当下这样一个社会,每一个人都对这样一个社会负有全部的责任。



因为这样的一个社会构架运行在你的脑海里面,运行在我的脑海里面,我认为这个东西值钱,我想拥有;我认为这个好,我要变成这个人;嗯我羡慕这个,我想要这个。



真正的深刻的变革这样一个社会,那就得彻底的改变自己,让这样一个糟粕的社会构架,从我这里、从这颗心这里面彻底的清除。



所以,这段话看似在描述这个国家,但最终是在描述我们每个人内心的状况,不是说这个当政者该怎么怎么做,而是我们每一个人能否做到这一点。



这个国家就是这个社会,在每个人的心里面。



治国是每个人都要去做的事情,因为就是你的心,不是那个意识形态上的国家,而是内心这个世界。









问:好,咱们接着往下看,下面这一段原文是这样的——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因此,圣人治世在于清空内心,填饱肚子,削弱雄心壮志,强壮筋骨体魄。



在这句话当中,实其腹、强其骨不难理解,但这个虚其心,弱其志,指代的是什么呢?



C:虚其心就是清空,这些没有必要的内心活动,大量的没有必要的心理活动;



弱其志其实就是放下那些没有必要的志向,那些所谓的雄心壮志,也都是内心各种的心理活动,各种自我的活动。



这些活动一旦占据主导,这也是大部分人的生活状态,就无法去实其腹、强其骨,意味着内心在一个全然关注的状态,不坠入想法,身体的智能自然展现,你才可以实其腹、强其骨。





问:虚在古文里也通空的意思,有一个成语,虚室生白,当内心空寂的时候自然能够生发智慧,



关于志向,人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从小书上就有这么一句话,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什么要弱其志?



C:当我们谈所谓的志向、理想的时候,这个表达其实来自于意识形态的宣传。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我们谈志向的时候,其实就是各种的雄心壮志,欲望,各种的自我欺骗,这样一个所谓的雄心壮志,远大的志向,乍一听起来,能够带来一种想法上的愉悦。



若一个人去仔细观察整个内心的动态,它们只不过是想法,当内心去追逐这些想法的时候,内心的感知就会被扭曲。这需要一个人亲自观察,亲自看到,看清这些所谓志向的荒谬的地方。



当一个人真的活得清醒,大脑自然也有方向,也有所谓的志向,但那个志向不是咱们这里所说的志向。内心透彻,不被各种想法所困、所主宰,那一切也自然会适得其所。



但只要这颗心去追逐这样一个志向,这个追逐本身就扭曲了感知,只会让内心更加的困惑。





问:其实「志」也对应着画面的滞留和执着是吧?一个关于未来的画面一直在心中盘旋,但这个画面所谓的关于未来的画面,也是来自过去的各种的经历、知识、所见所闻。



C:特别是通过各种的宣传机器来不断的重放、刺激,让这样一个画面滞留来影响一代人、好几代人。这样一种滞留本身意味着内心的感知被扭曲,整个大脑进入到一种类似催眠的状态。









问:好,咱们接着往下看第三小段,也是第三章的最后一段——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常使民众无知无欲,使那些有智巧的人也不敢妄为,践行无为之道,则没有什么不可治理。



你看第一句,怎么理解这个无知无欲呢?



C:你看,这个语言本身能够带来非常大的困惑,「无知」可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无知,当代白话文,无知就是小白,愚昧。



但这个「无知」在道德经里面可不是这个意思,这个无知是内心能否不被知识所困,简称无知。



学知识很容易,但能否不被知识所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说白了就是一个人能否积累知识,但不卖弄知识。



能否依然保持一颗极其谦卑的心,这对应着无知。



你看,当下这个世界,但凡一个人稍微学一点知识,这个自我就开始跟知识等同,各种的卖弄,各种的标签,各种的头衔。



「无知」,不是说没有知识,知识有它的位置,但这颗心能否谦卑?只有一个谦卑的心才可以无知,无知便无所不知。



「无欲」不是说什么都不想,不是说什么都不要,而是没有想法中那些各种的欲望,各种的想要,各种的渴望。



一旦有了这个欲,整个内心的活动就开启了,没有休止,没有止境。人类基于各种欲望所做的事情充满了挣扎,这个欲望没有让人变得快乐,反而平静和快乐在欲望之外,没有欲望的时候反而内心平静快乐。



所以,活在这样一个世界,我们能否依然拥有这些所谓的进步,技术进步,但同时没有被这些欲望所劫持。



当这些发明创造不再是基于我们的欲望的时候,这些发明和创造有可能会真正的、更贴近的来促进改变整个人类的生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