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存斋勇于认错获得美誉

徐存斋勇于认错获得美誉

00:00
05:30
徐存斋是明朝时候的人,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雅量的名臣。他自小勤奋好学,考取了功名。年纪轻轻的就已很有作为,并且遐迩闻名了。由于备受重用,明嘉靖年间,他还不到而立之年,就进了翰林院当编修。随后被派去“督学浙中”,当主考官,同时负责督察指导浙江中部的教育事宜。可想而知,他当时该是何等的年少气盛了。
有一次,他做督学判卷,徐存斋很认真为每位士子评判八股文。在阅卷的过程中,他看见一篇文章,文笔清新,论点鲜明、论证分析严密。但美中不足遗憾的是,他发现这名秀才在行文中引用了“颜苦孔之卓”一句,徐存斋以前没有见过相关的典故,也没加思索查找资料,就以为这是秀才自己生搬硬套,为说明分析自己生造的语句,于是前面的好印象顿时全部消失,认为该考生学习不踏实,胡乱编造,无中生有。他眉头一皱,拿起笔来,划了个黑杠,批上两个字:“杜撰”。然后,“置四等”,等于现在的不及格,等着“发落”后,卷铺盖回家。凡是有主考的不佳评语,考生照例要到堂上“领责”,也就是去受训斥。
等成绩公布以后,试卷也都分发到考生自己手中。被徐存斋判为四等的那个考生,看到自己的卷子上“颜苦孔之卓”旁写着“杜撰”,觉得受到了督学的严厉指责,心里很是不痛快。到了中午该吃饭的时候,他还是迟迟不离开学堂。同窗的一个好友见他闷闷不乐趴在那里,就问道:“你怎还不去吃饭啊?待会饭就凉了。”那人一脸委屈地说:“督学批评我了,他说我文章里的一句话是杜撰的。他还给我判了第四等。我哪里有杜撰,明明就是那样的,我实在吃不下饭去。不行!什么督学呀?我得找他评理去!”说着抓起试卷就要起身,他的那位同窗急忙拦住了,说:“唉!你小声点!你还想不想求取功名了。他可是翰林院派来的督学呀,是何等的风光,何等的气派。你怎能去他那理论呢?别说督学判的没有错,就算是度学果真是一时疏忽判错了,还真能给你改判吗?他们那样的大人物,怎会承认自己的学问不济,还你公道呢?别瞎想了,走吧!一起去吃饭吧!等回来好好跟督学说说,让他留下你,看你的表现。”说着拉着那个秀才就要走,那个秀才自认为自己有理,实在难解心中的结。挣开同窗的手,就跑出去了。
不一会儿,他便来到了徐存斋的书房,徐督学见着秀才急匆匆的进来,想是有事情要说。问他有何事。那个秀才见到徐存斋满脸愠色,恭敬地说道:“非常感谢您的指教,可是这句话确实是出自杨雄的《扬子法言》一书,并不是学生我自己编造的啊。这位年轻的徐存斋先生听了这个秀才的一席话之后,颇有点肯于道歉的气度,敢于认错的作风,连忙从太师椅上站起来,致谢说:“我侥幸升官太早,学问不够,今天承蒙您的指教。”于是,拿笔将试卷改为了“一等”。……
这事很快就传遍开来,人人都称赞徐存斋谦逊、豁达。后来徐公做了大学士,皇帝赐封为‘太’。他去世后,皇帝又谥号为‘文贞’。徐公的后代也都官位显赫。
勇于改正自己的过失,从这里就能看到名宰相的器量和见识。听说明神宗万历初年有个秀才以“怨慕章”为题作文,文中用了“为舜也父者,为舜也母者”一句,被当时的考官判为四等,并批上“不通”二字。这个秀才自己向考官陈述,这句话出在《礼记·檀弓》篇中。考官大怒,说:“就你一人读了《礼记·檀弓》!”把这个秀才的文章降判为五等。人的度量相差之大,何止千里?
宋太祖曾因为某件事迁怒于周翰,要对他施以廷杖。周翰对宋太祖说:“下臣因为才气而享誉天下,遭受杖刑,实在大不雅观。”太祖就宽宥了他。从古至今凡是圣明的皇帝、有名的臣相,决没有由着自己的性子坚持错误不改的。
智囊
主观世界的改造可以有两种渠道,一是靠自身,二是借用外力。徐存斋主动的认错,不耻纠错,恰是一种雅量的表现。对于个人来说,认识是有局限的,即使是最有天才的人也是如此。所以要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能自我满足,而是要不断学习,继承前人的智慧,接受今人的成果。这才能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