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新冠“二阳”引爆热搜!女性、年轻人、医务工作者更加容易二次感染!
4月22日晚上,中国疾控中心公布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最新情况。对比4月15日中疾控公布数据,4月14日至4月20日新发现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275例。
与此同时,从22日晚开始,“新冠”冲上热搜,据媒体报道,不少人晒出阳性的抗原图,称近日阳了,引发关注。
民间取名“大角星”的XBB.1.16变异株传入本土,国外相关研究显示,传播率比同系变种高出逾1倍,感染者会出现结膜炎症状。
临近五一长假,新冠疫情会否二次反弹?五一出门放心吗?出行前是否需要接种加强针?
中疾控最新报告中
还看不出第二波新冠流行的来临
相关数据仍呈下降趋势
2022年12月9日以来,各省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阳性人数12月22日达到高峰(694万)后波动下降,2023年4月20日降至2661例;检测阳性率2022年12月25日达高峰(29.2%)后波动下降,2023年4月20日为1.7%。
全国报告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变化趋势
4月7日-4月20日,全国发热门诊的就诊人数呈现下降趋势,4月20日为23.6万人次,较2022年12月23日的峰值期下降了91.8%。
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于2023年1月5日达到峰值162.5万人,随后持续下降;4月20日下降至3929例,较峰值减少了99.8%。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及肝病中心副主任、疑难感染病中心主任彭劼建议,大家不必恐慌,之后可能会出现新一轮感染小高峰,但鉴于许多人已建立起免疫屏障,新一轮疾病流行传播的速度和规模不会像之前那样“快”和“大”。
面对二次感染
这几类人群尤其要注意
面对二次感染,仍然需要关注重点人群。丹麦一项纳入了7000人的研究对二次感染进行了分析,发现奥密克戎非常容易导致二次感染,其他毒株则不太容易导致二次感染。女性、年轻人、医务工作者更加容易二次感染。
专家提醒,国际和国内的数据均显示,在第一波新冠疫情中未感染的人在第二波感染来临时感染的风险较高。而对于二次感染,大约60岁及以上的人和未接种疫苗的人感染风险较高。
新冠疫苗仍是应对新冠病毒的最好手段。香港大学病毒学专家金冬雁也表示,对于新冠病毒的防控重点仍放在“一老一少”。对老年和长期病患者,应该鼓励定期疫苗接种。
当地时间3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免疫战略咨询专家组(SAGE)修订了优先使用新冠疫苗的路线图,6个月至17岁的健康儿童和青少年为低优先级人群,SAGE建议各国依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为他们接种新冠疫苗;老年人、患有严重合并症(如糖尿病和心脏病)的年轻人、免疫力低下的人、孕妇和一线卫生工作者为高优先级群体,应在最后一次接种后6个月或12个月再进行一次加强免疫。
同时,金冬雁指出,“二阳”是有的,但是小部分,而且“二阳”出现的症状也比首阳轻,现在较多的是“首阳”。新冠首次感染者也不用过分担心,新冠病毒虽然将找到每一个易感者,但疫情不会太厉害,仅是小范围传播。以平常心类似应对流感一样做好个人防护即可。
该如何做好防护?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传染病研究所副所长李锋表示,新冠病毒感染后,人体内可以产生高水平病毒抗体,但随时间延长,高水平抗体会自然降低,面对新的突变株时,这种保护就很容易被逃逸。
另外,不同人的病毒抗体水平不同,抗体水平本身就比较低的人,随着时间推移,变得比较容易二次感染。
“病毒能否传开,更多是看黏膜抗体的水平。”李锋说,奥密克戎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而人体内的黏膜免疫,能起到阻断病毒传播的作用。黏膜抗体高,血液里的抗体即便降下去,病毒在人群中传播也会没那么快。
彭劼也提到,免疫力低下、过度劳累以及有基础疾病的人,容易二次感染新冠。不过,现在离上次感染高峰仅过去四个多月,“很多人还有较强的免疫力”。因此他认为短期内不会出现大规模感染的情况。
李锋比喻——首次感染后,我们身体所形成的免疫记忆具有一种“照妖镜”的能力,在二次感染发生时,即使病毒发生变异,免疫系统也可以迅速识别病毒,无需调动全身的“资源”去对病毒“狂轰滥炸”,避免“免疫风暴”发生,表现出来就是会症状更轻。
彭劼建议
市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防护:
一是在密闭的公共场所,比如飞机、地铁、长途车等场所,戴好口罩。坚持勤洗手等卫生习惯。当前广东处于雨季,病原易滋生,除了防范新冠感染,还要防范甲流等其他传染病。
二是对于医护人员、特殊人群(教师等),还有未全程接种疫苗的人,尤其是在一轮感染高峰中没有测出来被感染的,要做好疫苗接种。
三是药品方面,临床研判这次不会再出现大规模感染高峰,医院储备的药品能满足大家就医需要,建议个人不用囤积药品,有症状到医院开药即可。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