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举行2023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
最近,信贷和通胀的走势出现了背离的现象,一季度我国新增贷款创纪录,但是又有通缩风险的讨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认为,金融数据领先于经济数据,实际上反映出供需恢复速度不匹配的现状,需求端存有时滞。当前我国情况与通缩有明显区别,全年CPI可能呈“U”型走势。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
邹澜先解释了最近CPI涨幅较低的原因。他表示,经济基本面和高基数等因素使得近期物价有所回落。
一方面,供给能力较强。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有力支持下,国内生产持续加快恢复,物流畅通保障到位,特别是“菜篮子”“米袋子”供给充足。另一方面,需求恢复较慢。疫情伤痕效应尚未消退,消费意愿尤其是大宗消费需求回升需要时间。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中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3.2%,仍然低于疫情前27%左右的水平。
此外,基数效应也有影响。去年3月国际油价暴涨和国内鲜菜价格反季节上涨,带来高基数扰动。
货币信贷较快增长与物价回落并存,邹澜认为本质上受时滞影响。稳健货币政策注重从供给侧发力,去年以来支持稳增长力度持续加大,供给端见效较快。但实体经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的效应传导有一个过程,疫情反复扰动也使企业和居民信心偏弱,需求端存有时滞。总体看,金融数据领先于经济数据,实际上反映出供需恢复不匹配的现状。
邹澜指出,对“通缩”提法要合理看待,通缩一般具有物价水平持续负增长、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的特征,且常伴随经济衰退。当前我国物价仍在温和上涨,M2和社融增长相对较快,经济运行持续好转,与通缩有明显区别。
邹澜表示,随着金融支持效果进一步显现,消费需求有望进一步回暖,下半年物价涨幅可能逐步回归至往年均值水平,全年CPI呈“U”型走势。
而中长期看,邹澜表示,我国经济总供求基本平衡,货币条件合理适度,居民预期稳定,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