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上午10时15分,四川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项目负责人郭宗福,为广州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本科生及部分广播电视专硕研究生作《存在的和消失的——记录时代和命运的变化》主题讲座。讲座于广州大学文清楼120课室举行,此外设置了线上会议室供感兴趣的师生参会。郭宗福导演从个人故事切入,由浅入深地介绍了优秀纪录片作品的创作与评奖策略。
谈及为什么要拍摄纪录片,郭导表示,纪录片本身具备全真实记录的特点,能够让自然万物、人物命运、喜怒哀乐等等通过影像的方式呈现,我们用镜头记录下的故事也可能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这一点本身就十分有魅力。
为了让纪录片创作策略的分享更加易于理解,郭导结合自导的优秀作品案例《米朵的希望》,将选题策划到播出的全过程进行逐步剖析。在选题策划方面,郭导团队在接收到需求后,需要通过资料收集,了解背景及人物材料,并完成初步选题构想。如在该片选题策划阶段,他们根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提供的图片、新闻、及视频资料了解包虫病的治疗过程,发现从患者的治疗故事角度切入更加动人。随后开始寻找拍摄对象,郭导团队根据可能拍摄对象的生活环境、人物性格、家庭构成、所处的人生阶段等方面综合分析,最终选取出合适的拍摄对象。
在以上工作完成后,郭导团队制定拍摄大纲,细化拍摄分镜,拟定拍摄计划,确定拍摄设备清单,并告知摄影师拍摄内容,为正式拍摄的开启打下夯实的基础。进入前期拍摄环节,郭导表示需要注意语言沟通、现场调度、品控把握、灯光布置、录音方式以及情绪捕捉六大方面的问题。该片拍摄过程中和藏族村民的沟通问题寻求当地电视台同行帮助。
在灯光方面,纪录片拍摄需要模仿现实生活的灯光;在录音方面,“小蜜蜂”这类需要拍摄对象贴身佩戴的录音设备会影响人物状态,最好是由拍摄人员在不干涉拍摄对象的前提下,使用专业的录音机和录音杆进行录音,并由录音师进行监听;在情绪捕捉方面,需要根据拍摄经验对特定生活场景的理解,提前预判可能流露情绪的场景,多机位捕捉人物情感流露的瞬间,由此提高成片的情绪感染力。
进入后期制作阶段,郭导告诉在场同学,在电视台的纪录片制作流程中,需要根据已有拍摄素材,写好剪辑大纲并提交给剪辑师。需要注意的是,剪辑过程中不适宜“先挑背景音乐后剪辑”,而需要在画面剪辑基本完成后,根据剪辑内容选参考音乐,等纪录片定稿后,请专业的配乐师制作原创背景音乐。
剪辑完成后,由定制方进行初审,进行后续修改、编辑工作,随后完成最终的调色、配乐、配音及包装等工作。在播出环节,郭导团队会根据具体情况通过预告片、新闻稿、海报进行宣传,最后多终端正式上线开播。
在以上详细介绍的基础上,郭导还结合《云端上的足球梦》这一作品,介绍了纪录片的品质控制、双线叙事技巧及表达技巧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拍摄品控方面,郭导强调要考虑拍摄的不可预知性,尤其拍摄时间跨度较大时,每次出发拍摄前都要拟好拍摄提纲,同时准备好抓拍,以该片为例,足球训练、毕业考试等内容属于提前预知的拍摄内容,而学生游泳及在草地上踢球则是现场抓拍到的内容。
双线叙事的技巧秘诀则在于——以最能反映表达主题的两类对象为两条线的叙事主体,而后使两条叙事线既单独成立又相互呼应。如该片以“扶贫要扶志”为核心主题,老师与学生则为两类重点对象,成片需要有节奏地呈现两者单独出镜的故事以及两者的互动。
表达技巧则主要有三点,一是通过典型场景表现生活环境,如通过学生父母煮饭呈现住宿环境;二是通过关键节点呈现人物命运变化,如该片通过小升初考试呈现主角走出大山进入更好平台;三是注意叙事节奏,合理设置抒情情节,每一个叙事段落要配有人物抒情片段,片子更易让观众产生共情。
结束创作策略的介绍后,针对评奖策略,郭导表示首先要收集纪录片节,多通过搜索引擎和朋友推荐尽可能多地收集各类纪录片节,也可通过查看著名纪录片导演获过的奖项,有针对性地了解纪录片节。其次要学习每个纪录片节的征片章程,通过其往年的获奖影片推测各电影节的喜好。最后总结了很重要的一点“参加纪录片节或者影展能够让大家结识更多优秀的同行或专家,也能看到更多优秀作品。”
讲座最后,郭导用两个金句总结了拍好纪录片的关键——“要能上山下海,吃得苦!要能八面来风,打得堆!”其中,“打得堆”作为四川方言,意思是纪录片创作者要擅长打交道,能够和拍摄对象高效、友好地进行沟通。
郭宗福导演:四川广播电视台导演,第五届、第十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评委,曾执导《另一个世界》、《一号码头》、《米朵的希望》、《云端上的足球梦》等作品,曾获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国家广电总局2020年第四季优秀国产纪录片、第十七届黑山国际电视节金橄榄奖及最佳导演奖、第二十五届“星光奖”电视纪录片大奖、第二十届斯洛伐克环境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第七届西班牙萨拉戈萨环境电影节评委会奖等国内外奖项。在十五年的纪录片拍摄生涯中,作品始终聚焦于普通百姓的生活和命运,记录他们如何面对困难和抉择。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