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闻是深圳卫视全媒体新闻品牌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国务院总理李强4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听取了当前就业形势和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的汇报。而在4月7日召开的国常会上,也提到要不断优化完善相关稳就业政策,推动应届毕业生多渠道就业。
连续两周的国常会都将稳就业作为重要的议题,在经济运行依然面临复杂形势的背景下,国常会的部署释放了稳就业政策持续加码的积极信号,也展现出了稳定经济增长的决心。更体现出中央工作对民生的高度关切,正如会议点题所言“就业是民生之本”。
会议对于强化稳就业政策强调了三个突出:“稳存量、扩增量、保重点”。“稳存量”主要指是稳定吸纳大部分就业人口的民营经济;“扩增量”则是指能够提供新增的岗位的经济业态,比如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等能够提供新增就业门类的业态,“保重点”则是“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多渠道扩展就业空间。“稳存量”“扩增量”是为重点人群做好就业保障的基础,所以稳定就业的本质仍然是经济发展。
稳定就业的关键在于稳定市场主体
中国的民营经济吸纳了超过80%的城镇就业人口,提振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信心,稳定其预期对于就业来说至关重要。14号的国常会提出要有针对性优化调整阶段性政策并加大薄弱环节支持力度。其实今年3月底,人社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就已发文明确,将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延续实施至2024年底。预计今明两年年均减负约1800亿元,包括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在内的各类经营主体将普遍受益。这是对3月24日国常会部署工作的迅速落实。
接下来,预计政策层面可能会加大稳岗扩岗补贴和金融支持力度,财政、金融及其他部门将出台更多措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或从事自由职业。鼓励数字平台公司加大校招力度,国企、央企以及部分事业单位也可能会扩大面向大学毕业生的岗位投放,也就是本次国常会提到的“稳定政策性岗位规模”,多渠道缓解毕业季带来的新增就业压力。
另外会议还提到强化宏观政策、产业政策等支持,通过扩大有效需求、提振市场信心、稳定企业经营带动更多就业,推动就业增长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历史数据显示,中国GDP增速每加快1个百分点,会带动200万左右的新增就业。解决就业问题,关键还是推动经济增速较快回升。
大学生和农民工都是重点保障对象
体现就业问题的结构性矛盾
国常会连续两周关注就业稳定也说明,当前的就业形势确实严峻。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高于5.5%的控制目标,其中,2月16—24岁青年失业率达到18.1%,处在历史高点。另据教育部预测,2023年,将有1158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加上近百万归国留学生,今年大学毕业生总量可能达到1250万以上,再创历史新高。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既有总量上的压力,更有结构性的矛盾,形成原因是综合性的,其中包括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解构的升级调整以及疫情带来的影响等。同时,中国就业市场仍然面临着机制体制的问题,就业空间没有能够充分释放,可以说,结构性矛盾是主要的,推动结构性改革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而高校毕业生本身也要跟上形势变化,本次国常会就提出要突出就业导向,优化高校专业设置,面向市场需求提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质量。教育部等五部委已经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而农民工群体的就业难题,更深刻的体现了结构性矛盾,以及推动经济发展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93亿农民工中有19%从事建筑业,27.1%从事制造业。建筑业依赖基建和房地产建设,空间有限是一个客观走势。而制造业方面则面临着外需下行和产业链布局调整的双重挑战,而制造业和建筑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占中国就业岗位总量的29%左右。制造业中有62%的雇员教育水平低于初中,建筑业则有76%。
农民工群体和大学生不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农民工总量2.9亿,其中50岁以上占比达到27.3%。再去培训他们融入其他行业非一朝一夕可以见效,所以本次国常会也提出,“对失业和其他就业困难人员要分类予以帮扶”,这种兜底的意识,是政策的温度。
就业问题在全球普遍存在 要有主动求变的思维
就业问题并非是中国独有的问题,目前全球青年人的失业率都在飙升,
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啃老族比例在全球范围内上升到20%以上——近20年来的最高水平。在南亚地区53%的年轻女性是啃老族,年轻男性的比例为6%。据外媒的报道,工作降级的现象在疫情后非常的普遍,例如在希腊雅典,有博士毕业生去从事初级餐厅经理工作——即使经济复苏,就业质量也在恶化。这种经济伤疤在低收入经济体普遍存在,包括美国部分地区在内的发达经济体也未能幸免。国际劳工组织预测,受俄乌冲突影响,2023年全球就业岗位增幅将从2022年的2%大幅放缓至1%。
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一家五金店门口的“招聘”。图源:路透社
当然,不同国家的整体社会制度和观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对于中国来说,新兴的行业比如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业态,政府的规范引导十分重要,创造好的就业环境,才能吸引就业者扎实的耕耘。此外,还应深化户籍、教育等领域的改革,使得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类生产要素能够更加自由流动,由市场合理配置稀缺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的吸纳能力是无限的,只要给与发展空间。
必须要指出的是,大学生“过剩论”是伪命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的指标,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中国刚刚进入这一阶段。比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中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有2.4亿,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用好大学毕业生,让他们变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力。
作者|段晓卿,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编
编辑|刘立平,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编
排版|苏瑞雪,深圳卫视直新闻编辑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