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个调研任务压给“一支笔”!“逐级调研”岂能成为“逐级要材料”

几十个调研任务压给“一支笔”!“逐级调研”岂能成为“逐级要材料”

00:00
04:33

几十个调研任务压给“一支笔”!“逐级调研”岂能成为“逐级要材料”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的传家宝。《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出台后,记者近期在基层调研采访发现,各地各部门正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许多领导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带头深入基层,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取得可喜新变化。

但记者也发现,在部分地方,出现一些不良倾向,层层分解任务的过程变成“层层加码”和“层层要材料”。有一个基层科室,竟要承担数十项调研任务,这又苦了为数不多的单位“笔杆子”。

记者采访中发现,调研异化苗头有三种表现:

其一,有基层干部“一个月领了几十项调研任务”,“逐级调研”异化为“逐级要材料”。

某市一位单位副职向记者大倒苦水。“每天最少接到一两个类似任务,相关红头文件摞了一沓子。”近一个月,他已接到几十项有关调查研究的任务,有的要提供调研报告,有的要提供书面材料,还有的要提供相关素材。

这些调研任务,来源有三:

一来自本系统上级领导的主题调研。承担具体任务的上级部门处室向下发通知,下级部门和领导就会接到同类主题调研或分解任务。

二来自本地领导的主题调研。任务也会分解到相关部门头上。

三来自同级部门承担的调研。一位宣传系统干部说,兄弟部门承担的依法治市、部校合作、交通安全等行业调研,只要能跟宣传沾上边的,都会让他们提供材料。

有干部坦言,领导干部普遍事务多、会议多、活动多,有的干部领了任务,但没时间调研,只能通过“安排安排、布置布置、审核审核”,把任务“分解外包”。而这种“材料收集整合”是“最高效”的方式,逐级调研成为“层层要材料”。

其二,诸多调研任务大都压在基层少数“笔杆子”头上。

基层不少科室,有的是只有科长没有科员的“一人室”。领导接到的调研任务,大都落到“笔杆子”型科长头上。为了完成这些倒排了工期的“专属任务”,他们一方面向下级部门发通知,将任务时间提前,尽快索要“支撑材料”,另一方面只能“5+2”“白加黑”通过加班来搞定。一位科长说,许多调研任务最终成为“甩”向少数“笔杆子”的“锅”。由于精力有限,除了主要领导的任务能保质完成外,其他的调研材料不得不“降格以求”,应付交差。

其三,调研的不写材料,写材料的没资格调研。

某地领导带领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进行完调研,开会讨论、安排报告撰写任务时,无奈地说:“别安排了,在座的各位都不写材料,写材料的人是那些没去的人。”

受访者普遍表示,调查研究中出现的这些“材料流转”“调研甩锅”“求量不求质”等异化苗头,背离了调查研究的初衷,难以起到应有的工作效果,是脱离群众的新形式主义。

调查研究要取得实效,离不开领导干部亲力亲为。只有通过亲自深入一线的调查研究,直接真切感受了解社情民意,才能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也只有通过亲手掌握一手调研材料,开动脑筋进行研究思考,综合分析,才能找到破解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基层调查研究中出现的这些现象,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来源:半月谈新媒体

半月谈评论员  孙亮全

监制:孙爱东
主编:王新亚

责编:张子晴

校对:郭艳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