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不收,沙暴没够?中国如何能彻底解决北方肆虐的沙尘暴问题?

蒙古不收,沙暴没够?中国如何能彻底解决北方肆虐的沙尘暴问题?

00:00
10:33

春天到了,又到了黄沙漫漫的季节。

对于很多人而言,这是一个令人喜忧参半的季节。虽然日子就过得相当惨淡,无奈躺平还被某些砖家叫兽大加鞭挞,但却成功实现了“吃土”自由。

来自北方的漫天黄沙,在染黄了天地,堵塞了口鼻的同时,也让大家用事实打脸了“天下没有免费午餐”的传统论断,并在不限量的土味饕餮中重新定义了沙尘暴天气。

只是,再好吃的“沙珍土味”,也不能天天吃。但现实情况是老天爷似乎从不考虑大家“吃土”多样化的迫切需求,只在土味的轻重上做了细微的调整。

所以,沙尘暴年年有,而且一年比一年多。

那么,为何会出现如此匪夷所思的情况呢?要知道就在几年前,我们的北方广大地区,最关心的问题是哪里的雾霾更“甘洌”或“绵柔”,沙尘暴这个作为几十年来主宰北方天气的重要名词,似乎一度销声匿迹,以至于很多人不禁怀疑,难道是“三北防护林”的存在,挡住了凛冽的西北风?剥夺了我们的喝西北风权利?

如今,“三北防护林”还在,甚至比以前更加郁郁葱葱,这铺天盖地的黄沙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

答案是蒙古。

谁能想到,几百年过去,尤其是热兵器发明让蒙古人爱上了能歌善舞,从此“黄祸”彻底成为绝唱后,蒙古的黄沙能再度让周边国家尤其是东亚各国瑟瑟发抖。

要知道,当黄沙从平均海拔1500米到2000米的蒙古高原离地而起后,除了大颗粒的沙子“贴地飞行”并被梭梭林等固沙植物阻挡后,中小颗粒基本都能轻松达到数百米甚至数千米的高度。

在这样的情况下,最高才几十米高度的“三北防护林”,虽然有效降低了地面风速,但根本对遮天蔽日的黄沙无可奈何。

那么,为啥蒙古的黄沙会如此恐怖呢?静夜史认为主要有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原因。

作为昔日的世界第一大内陆国,虽然蒙古的海军能让美国海军2000公里内无法近身,但蒙古在空间上距离海洋却并不遥远。

只是,就是这样看似不遥远的距离,却让蒙古望眼欲穿。因为来自太平洋的季风再强劲,也无法将湿润的水气送到蒙古腹地,这里不仅没有季风,更缺乏外流河,主打的就是一个干旱贫瘠。

今天的内外蒙古之间,依然横亘着一望无际的戈壁大漠,这里既是明末清初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的分界线,更是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的过渡带。

相比之下,蒙古北方虽然纬度更高,气候更冷,但来自北极的极地东风,带来了相当的水汽。不过因为几条东西向山脉的阻挡,再多的北方水汽也无法南下,蒙古气候呈现出了典型的“南旱北湿”特点。

所以,靠近内蒙古的蒙古南部,具体来说就是大漠周边,是愈演愈烈之沙尘暴的直接来源。

随着春天到来,气温不断回升,除了冻土返松导致地面粉尘骤起,水分的蒸发也让地表难有固沙植物。在降水不仅没多反而更少的情况下,一旦气候异常更加失控,比如蒙古高压发展得相当强劲,西北风不可避免地猛烈起来,黄沙肆虐的景象就会立刻再现,沙尘暴天气就会成为东亚各国的季节性奇观。

而相比于因缺少水分而导致的黄沙漫天,蒙古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模式,才是沙尘暴一发不可收拾的根本因素。

谁能想到,人口仅有330多万人的蒙古,牲畜却多达7100多万头!超多的人均牲口占有率,给蒙古带来了烧烤自由的同时,也让蒙古的草原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毕竟平均20多头的牲口量,蒙古人就是男女老少齐上阵,没日没夜地割草,也保证不了这些牲口的日常草料需要。

但一旦让牲口们自己去找,那么蒙古本就不乐观的草原必然千疮百孔。时至今日,蒙古90%以上的国土都被沙漠化控制。虽然因为一半多人口住在首都乌兰巴托,另一半人口的“破坏”能量相当有限,但牲口们的破坏力无疑是惊人的。

而比吃草更可怕的,是无休止的挖矿。虽然蒙古的畜牧业和农业因为气候干旱步履蹒跚,但很多露天煤矿的存在,让见钱眼开的蒙古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资源换钱钱”的行动。

于是,伴随着一个个矿坑的出现,本就稀疏的地面植被不复存在,粉尘污染也不可避免地严重起来。一旦大风过境,这些矿区立刻就会成为新的沙尘暴起源地。

所以,尽管因为30000只羊,我们非常照顾蒙古的情绪。但来自蒙古的沙尘暴,却让我们和日韩等国不得不承受越来越严峻的环保压力。

那么,我们该如何抵御愈演愈烈的沙尘暴呢?静夜史认为除了继续“修炼内功”,比如加强“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和蒙古展开国际合作。

虽然“南旱北湿”的气候无法改变,蒙古高压的强弱更无法控制。但控制畜牧业规模,以及优化采矿业发展,对蒙古而言并非天方夜谭。

只是,蒙古最基本的国情就是一贫如洗,在连肚子也吃不饱的情况下,让他们践行环保意识,特别是为了国际友谊而前赴后继,对蒙古而言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而且君不见,蒙古的好朋友,主要是美国和欧盟等西方国家,而它们从未受到过蒙古沙尘暴的洗礼,自然也不需要蒙古去“约束”自己。

因此,以环保的名义,蒙古感觉不可理喻。毕竟今天的蒙古人,早已习惯了灰头土脸,首都乌兰巴托更是常年黄不拉几,早已养成了“靠天吃土”的历史传统。

但问题是,蒙古人能习惯吃土喝风,我们可不是那样的人。而且,我们花了几十年时间,耗费无数建立起来的“三北防护林”,如果连最基本的沙尘暴防护作用也没有,势必暴殄天物。

在静夜史看来,与其绞尽脑汁地说服蒙古自觉爱护环境,倒不如想想办法让蒙古“认祖归宗”。毕竟历史上的蒙古,就是中原王朝疆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一旦中蒙重归一统,将“三北防护林”向北延伸,直至深入大漠深处,肆虐的沙尘暴必然可以得到有效治理。

从地图上看,蒙古的存在,不仅让东东北延伸到新疆的“三北防护林”,呈现出弧形的残缺,更让我们北方的防御态势极其被动。要知道,蒙古的国土,直接威胁东北,华北,乃至西北广大地区。

因此当年的沙俄和苏联才执意推动蒙古自立门户,从而掌控蒙古并威慑我们。而苏联解体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又纷纷勾结蒙古妄图同时威胁中俄,起到所谓“中间开花”的效果。

可以说,彻底解决蒙古问题,不仅能彻底改善环境,避免“逢春吃土”的窘况,更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北方的防御态势,不给美国等其他国家以可乘之机。

虽然从当前的地图上看,蒙古的“认祖归宗”,远不至于彻底扭转我们北方的防御态势。毕竟清朝前期确立的外兴安岭—贝加尔湖—萨彦岭一线疆界,才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完美防御线。但对于避免我们首都的“天子守国门”困境,稳定北方安全,以及改善北方乃至东亚的生态环境,毫无疑问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所以,沙尘暴的防治,不仅要“三北防护林”这样的治标,更要蒙古“认祖归宗”这样的治本。只有彻底认识到“蒙古不收,沙暴没够”的现实,我们才可能彻底解决北方沙尘暴的肆虐问题。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一弯残月

    撇开观点立场的因素,静夜史的撰稿人真的很幽默!笔风诙谐,关键是很爱国!

  • 1523237dqvt

    赞成让外蒙古认祖归宗,统一改善恶劣的环境,好!这个方案可行。

  • YY_gJq

    放屁一样

  • 粉诗1

  • 探索Z

    水平高!

    听友385848711 回复 @探索Z: 高,实在是高!

  • 爱哔哔的镰刀客

    满天黄沙飞舞,这是在沙场工作的场景么?南方人表示这怎么出门上班下地干活呀?

  • 雪梅傲雪

    蒙古矿产和牲畜主要卖到了哪里,搞清楚这个问题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