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经济史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战时经济政策﹣﹣否定市场和货币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利用市场和货币,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引进外资、技术。
三、斯大林模式(1936-1991年)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政治:高度集权,个人专断,个人崇拜(二)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1925年,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1)前两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1928-
1932年)和"二五"计划(1933-1937年)
①在经济大危机期间,引进外资、技术、设备和技术专家﹣﹣苏联经济建设缺少高精尖技术,具备的是基础性技术(借鉴了某些新经济政策的做法)。
②第聂伯河水电站的修建,得到大量美国的田纳西水利工程的建设专家援助。
③为完成工业化资本的积累,手段毒辣﹣过度牺牲农业,实行农产品交售制,加大粮食的出口;压低农产品价格,提高工业产品价格;对农业实行高税收(贡赋论)。
(2)影响: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①迅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②实现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③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④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⑤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⑥注重经济发展的数量和速度,属于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高消耗,低效率。
2.1927年,提出农业集体化方针:建立集体农庄﹣﹣为了配合工业化发展的需要﹣-苏联人民为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斯大林模式体制的弊端
1.高度集权,个人崇拜。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地方和企业缺少活力)。
3.过度损害农业和农民利益。
4.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5.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不关注民生。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