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离它远点!| 睡前聊一会儿

嘿,离它远点!| 睡前聊一会儿

00:00
05:14

最近,有些动物很闹心。凭一己之力拉高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半个园区“GDP”的“明星”大熊猫花花睡觉时被游客扔石头;七个月大的大熊猫宝宝福菀被游客泼水;一只海鸥在昆明停留时被“熊孩子”一家三口抓住,差点给塞进塑料瓶带走……

最近,有些网友很开心。一条名为“峨眉山的猴子你们的好日子到头了”的帖子称,峨眉山将推行“人猴分离”管理模式。峨眉山景区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清音阁风景区附近的生态猴区已经开始执行,其他景点暂时没有。害怕被“泼猴”打扰的网友觉得,以后去峨眉山多了一些安全感。

对很多人来说,亲近自然、和动物互动是令人愉悦的体验,既可以放松身心,又能满足好奇心。但过多的互动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猴群为景区增添了吸引力,却也屡屡肇事,威胁游客人身财物安全;候鸟为一些地方增加了人气,但过多的投喂对它们的健康无益。

不止在旅游景区,近些年来,在不少地方,生态保护让植被得到较好的恢复,野生动物活动区域扩大,野生动物和人类活动空间重合的情况也变得常见,人与野生动物遭遇的情况增多:大学宿舍有猴子“飞檐走壁”、游荡觅食的新闻常见诸报端,伐木工人等户外工作者捡到野生动物幼崽的情况也常有耳闻,还有城市小区中野生貉泛滥……不管是去景区观光时的“主动奔赴”,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期而遇”,随着人与动物接触的增多,是时候重新审视人和动物的关系,更新对待动物的态度,规范与动物接触、互动时的行为了。

其实,不论是在动物园、旅游景区观赏,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偶遇,对待非宠物动物都应该遵循一个基本原则:敬而远之。此处的“远”指的是物理空间上的远,保持适当距离,不接触、不惊扰、不追求互动。虽然人类总是忍不住拟人化、“萌”化某些动物,但对它们身上海阔鱼跃、天高鸟飞的野性与生命力,我们有必要保持尊重与敬畏。

反过来看对动物而言,一厢情愿的善意也可能带来伤害。比如看起来很有爱心的“投喂”行为,也可能影响动物健康。一些景区的猴子、梅花鹿等动物由于习惯被投喂,曾误食游客扔下的塑料袋遇到生命危险。候鸟大量摄入面包、馒头等食物会导致肥胖、羽毛生长过快而影响飞行,还会让它们由于蛋白质摄入不足而营养不良。至于饼干、薯片等油腻食物,则有可能让它们消化不良。其实,以候鸟保护为例,补食是一项讲究方式方法的工作,需要营造食源充足但“近自然”的栖息环境。在候鸟重要越冬地鄱阳湖周边,一些地方会发放生态补偿,让部分农田只种不收,留作“候鸟食堂”;还有一些地方会在春季栽种候鸟爱吃的沉水植物,以备候鸟越冬时食用。

随着社会整体生态意识的提升,保护珍稀动物、野生动物已经是许多人的自觉。我们也应该了解相关知识、提升生态素养,以规范自己的行为,更科学地处理与动物的关系。在景区,“幕猴而来”“慕鸥而来”的游客希望和动物互动,心情可以理解,但我们应更新观念:对动物保持尊重,与动物保持距离,才是对彼此都更好的相处方式。正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提醒的那样:“参观时注意降低音量,管住双手,不投喂不抛物,安安静静看萌熊!”“拍摄时请关闭闪光灯,避免惊扰到他们哦。”

尤其是在野外,遇到“不明来源”或是“不明物种”的动物,则应主动回避,保持安全距离,不去惊扰。那么,遇到需要帮助的动物,是否要施以援手呢?云南省森林公安局的专业人士提醒公众,没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普通人遇到需要帮助的动物,最好不要“亲自”动手,尤其是不要在野外直接救助兽类、猛禽类和蛇类等。可以及时向林草部门、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等寻求帮助,也可以报警,由森林公安等专业人员来处理。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对人类而言,如何处理与动物的关系,是一项需要长期学习和研究的课题。爱护动物是好事,不过要讲究方法。在大多时候不妨“敬而远之”,在彼此尊重、相互理解中共生共存。

这正是:

距离之美,亦是共生之道

(文| 程晨    主播|殷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