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的魅力之一,就是同样的装置艺术品在不同的时空,会因为此时此地的与众不同而产生新的排列组合,拥有新的意义。华商报记者前往西安崔振宽美术馆探班大型个展《任戎:西望长安》布展。旅德艺术家任戎要通过自己的作品对“长安文化”作一次深情回望。
回望:向中国智慧、中国文化致敬
华商报:这次展览主题是“西望长安”。说到中国的历史,绕不开“长安”,这是否就是主题中的“长安”的由来?
任戎:到西安来,是我年轻学艺时代的一个梦想。记得36年前,我还在南京艺术学院上大学的时候,第一次最长的旅行,就是从南京到西安来。我参观了兵马俑,看了碑林,又徒步去了壶口瀑布等一些地方,我觉得它对我的艺术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我到了德国之后更强烈。
我一直有个梦想,如果能在西安这样一个有千年历史的古都里做一次展览,和大唐文化、秦汉文化对话,会很有意思。这次很荣幸受到崔振宽美术馆的邀请,是我对来自长安的中国文化的一个回望。
华商报:具体有哪些作品是与长安文化呼应的?
任戎:每个空间有每个空间的表述的意义。以前在其他地方展览,那个荷花圆盘钢板雕塑上面放的是太湖石。这次到西安来,我在上面悬吊的是26个篆体书写的成语。因为秦朝时期李斯用小篆这种字体让中国“书同文”。所以这个作品命名为“文心雕龙”。这是一种对西安的回望,或者向中国智慧、中国文化致敬。
创作:艺术家作品呈现内心自然地流淌
华商报:很多作品都是用铁锨镂空而成的面具做出了不同的造型,为什么要用铁锨?
任戎:我有次去买铁锨头作为材料的时候,卖铁锨的人问我要公的还是母的,我大惑不解。他说尖头是母的,方头是公的,我觉得很有意思,于是我把它们镂空雕刻成不同表情的面具,用来代表男性和女性。
华商报:作品中的很多元素,比如图腾,来自原始社会,还有很多图案来自农耕文化的表达。但它们大多以工业社会产生的钢铁作为载体,给人巨大的反差感。您是如何选择材料表达思想的?
任戎:我觉得不论是表达原始农耕文化,或者用钢铁材质,似乎是很自然的。大家一说钢铁材料都好像是后工业,但钢铁还是来自于石土、矿物,我觉得它们之间还是很自然的过渡。农耕时代的西周青铜器或者三星堆金属冶炼技术水平非常高。对我来说,都是在表达当下的一些现状或者现实环境,都是很自然的。
互动:艺术品等你来触摸、感觉、体验
华商报:展览的一些装置作品上有和观众互动的设计。这种互动设计是当代艺术的一部分,还是您希望通过这些设计去改变一些东西?
任戎:体验感特别重要。用身体触摸、拿铁锤来敲击雕塑作品,这在过去是不允许的。特别在美术馆,都会把作品围起来。我希望观众不仅来看,还能来触摸、来感觉、来体验,我还准备了铁锤,邀请大家来敲击的。
华商报: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展览,大众接触当代艺术展比较少,特别是装置艺术。有不少人会觉得挺震撼、挺美的,但是看不懂。你认为怎样能够让大家更容易看懂艺术家的美学表达?
任戎:我觉得艺术爱好者只要充满好奇心,多来参观,多阅读相关的一些信息就能逐渐对它有感觉。而且来体验拓印互动,或者敲击音响的互动,一些装置下面有雾气,都会让大家和自己的生活产生联想。我能触动他们的一个想象力,就会很有意思了。 华商报记者 吴成贵 路洁
《任戎:西望长安》大型个展在西安崔振宽美术馆开幕
旅德艺术家任戎大型个展《任戎:西望长安》4月8日亮相于西安崔振宽美术馆。此次活动由西安崔振宽美术馆、西安市水墨长安艺术博物馆、德国哈根欧斯特豪斯美术馆共同主办、德国波恩当代艺术馆协办。
作为西安崔振宽美术馆的一项国际当代艺术合作的重要学术品牌活动,此次展览早在两年前开始筹备,邀请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德国波恩国家艺术博物馆前馆长迪特·荣特教授共同担任学术主持、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王璜生教授担任策展人,呈现艺术家任戎近十年来在雕塑、绘画、拓印、综合材料、空间装置等众多媒介的艺术创作。
本次展出的作品中,多组钢板、铁艺雕塑令人印象深刻,既似剪纸又如图腾,组成”钢铁丛林”,与木、石、雾气、甚至征集来的鞋子交织在美术馆空间中,带给人极大的视觉震撼。
作为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中央美院教授、广州美院美术馆总馆长王璜生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任戎用东方的文化和西方艺术的观念、形态,构成了他独特的艺术表达。这次展览是一次对中国文化的致敬,希望能看到他新的创造的可能性。 华商报记者 吴成贵 路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