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世界报》4月6日文章,原题:教育进步:德国可以向中国学习什么 德国已经失去对教育的渴望,辍学率保持在高位。另一方面,中国成功地激发了学习的热情,教育在那里同声望相关联。
不同社会制度的发展机遇不仅取决于地缘战略或经济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其创新能力。这主要基于一个有效的教育系统。高度的学习意愿有助于下一代获得重要知识和实用方法,这对于社会的未来活力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德国,这个事实似乎有点被遗忘了。教育研究人员注意到教学和学习标准下降,辍学率略低于10%,文盲率高达12%。而且看不到任何改善,但这似乎并没有特别困扰德国的教育家。
但在当今中国,国家教育政策的效果如何?目前有超过4000万人在中国2000多所高等院校学习。它通过在西欧可能不再强制执行的竞争性考核标准运行。教育被视为一种价值。顶尖学府向一流的高中毕业生开放。
你可以和中国学生深入探讨斯塔尔夫人对德国形象的描述,探讨汤因比的历史研究,追溯歌德对“世界文学”的定义。即使像亚述学这样的冷门学科,也能在中国找到。中国学生对欧洲大事和文化史的了解程度也高得惊人。
这是从早期开始并努力推广教育的结果。最重要的是,中国奉行平等但以成绩为标准的教育政策。通过教育取得进步的事情在社会中真实地发生着。奖学金很常见,学费也很低。来自各个社会阶层的年轻中国人都在学习。对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的意愿在中国占主导地位。但对成绩的巨大期望也被视为一种负担。有的学生减少睡眠,以便有更多时间学习。
对中国的主要误解之一是错误地认为这个国家的快速发展主要归功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的大规模投资。然而,经济成功的先决条件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意愿。在21世纪以创新驱动的知识型社会中,这无疑是一个巨大优势。如果相应的教育理念和基础设施存在并进一步扩大,那么一个国家更容易获得智力资源。(作者多米尼克·皮茨克,青木译)▲
占个座
不脸红吗
现在这样子了
很好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