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晚年期:我们如何「老有所养」?
 3.22万
试听180

第5讲:晚年期:我们如何「老有所养」?

00:00
12:44

如何安心养老?


喜马拉雅的听众,大家好,我是叶云燕。


在前三期中,我给大家梳理了婴儿期和壮年期你所需要的保障方案。今天我们谈谈晚年如何养老的问题。


本期内容我将围绕中国养老的现状、普通人的养老困境展开,最终为伙伴们给出合适的解决建议,我们到底如何用保险这项工具来安度晚年呢?


养老这个问题对于不同阶段的朋友而言,痛感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刚大学毕业,事业尚在起步,眼光一直往前看,整日奔忙的状态,脑子里尽是求职面试、升职加薪、业绩指标,叶老师猜想,在你的心里,养老这件事还太遥远。如果你已经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爸爸妈妈已经退休了,那你的感受一定会比年轻气盛的时候来得更加深刻。


叶老师有个闺蜜,最近和我谈心,忍不住感慨,自己家里的老龄化问题已经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怎么说?


她家里是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四个老人、一个小孩和夫妻俩人。可不,一个星期内,家里两位老人接连住院。先生一直出差在外,她就每天在医院里奔忙照料,孩子的功课也没来得及过问。


但是,她的情况只是个例吗?


你的身边或者你自己的家庭里,是不是就时常碰到老人突发病症,或是连续守夜的情形呢?我想,这位闺蜜的情况应该就是当下中国社会的缩影。


老龄化问题已经非常尖锐。


这里,叶老师和大家分享三个赤裸裸的数据:


1、截至2016年底,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3亿,占总人口的16.7%;


2、2005年,中国每6.1个劳动力供养一位老人。而到2050年则是1.6个适龄劳动力赡养一位老人;


3、我国的养老金缺口4.7万亿,已经出现当期的资金缺口,并动用累计结余来保发放。


简单来说,就是70后、80后、90后交的钱已经流向了50后、60后。等到70后、80后、90后需要养老的时候,就真的没钱了。


那这些宏观的数据背后是什么呢?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两个问题:


1、我们不知道养老的生活成本。年龄的延长使得养老金变成一个无底洞;


2、医疗成本开支一定会增大。60岁以后,是重大疾病的高发阶段,往往是一场重大手术或者住院就能掏空家里多半的积蓄。


所以,中年人常常会感慨,生活从来不曾容易过。


说这里,你可能会发起一个问题,养老是如此普遍的社会问题。我们国家是如何做制度化安排的呢?


在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上,我国采取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承担养老责任的养老保险体系,这也叫“三支柱”体系。


第一支柱就是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就是企业年金,第三支柱就是商业养老保险,当然也包括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符合养老金特征的金融产品。


从实践看,这样一个养老保障体系是比较合理、可持续的。


基本养老保险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但它是强制性的,是国家通过立法或者建立规章制度的方式强制。


企业年金缴费也是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但它是自愿缴费。企业年金的缴费,企业的工资总额5%可税前列支,个人工资的4%也是税前列支。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缴费是个人缴费。


你应该已经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仅仅靠社保基金是不足支撑我们的晚年生活的。那么,从可执行的层面来看,只有商业保险是我们可以拿起的工具。


在今年74号,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国家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发多样化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使商业养老保险成为个人和家庭商业养老保障计划的主要承担者。


同样是在这份《意见》里,提出了“落实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并且要在今年年底前正式启动试点。


什么叫做“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


就是说,允许你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在个税前列支保费,等到将来领取保险金时再缴纳个税。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你在青壮年时期投保,而领取保险金的时候,已经退休。


这中间的2030年,综合考虑通胀,个人收入降低和个税起征点等税收政策,等于稀释了个税,给你带来一定的税收优惠。


所以,从国家的政策导向来看,商业保险未来会是解决养老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专业的养老保险机构有6家,包括平安养老、太平养老、中国人寿养老、长江养老、泰康养老和安邦养老。


那么,到底有哪些具体的保险工具呢?


从广义上来说,养老保险产品包括年金保险、两全保险、定期保险、终身保险都可以达到养老的目的。很多养老保险产品都以万能或分红的形式出现,增强投资属性。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核心策略就是以当下的现金换取未来稳定的现金流。养老专用资金而言,安全性和确定性是第一原则。


那么,我重点和大家说说常见的养老年金保险,末尾顺带说说终身寿险。简单来说,养老年金险解决的是晚年生活的现金流补充;而终身寿险解决的是财富传承。


首先,商业养老年金保险是寿险的一种特殊形式。


你从年轻时开始定期缴纳保险费,从合同约定年龄开始持续、定期地领取养老金的人寿保险,能有效地满足你的养老需要。


当你已经开始考虑养老年金的时候,至少说明你的基础保险已经配齐,经济情况相对良好。


市场上的养老年金险通常有三种领取方式,就是定额、定时和一次性趸领。


起始领取时间一般集中在50周岁、55周岁、60周岁、65周岁四个年龄段。


目前市场上的商业养老年金保险产品有定期和终身两种,其中定期型产品可保至80岁,或者更长,终身型产品则保至被保险人身故为止。


举个例子:陈阿姨是典型的中产。


她最近准备买一份养老年金险。她今年43岁,每年交10万,交十年。到60岁时可每月领取5000多元。女性平均寿命是85岁。那么,如果陈阿姨从60岁开始领取一直到85岁,一共25年,总共领取150万年金。


如果在85岁遭遇身故,还有身故金80多万元。如果身体健康,就继续每月领取年金。如果健康不太好,也不需要留给孩子身故金的话,此时还可退保,领出相当于身故金一样的现金价值80多万元,这可能就是陈阿姨最后一笔大额现金。


其实,这样的晚年安排,已经算是体面周到的了。


这是养老年金险的部分。


最后,我顺带过一下终身寿险。


我们在上一期“中青年如何配置保险”中提到,定期寿险应该成为每一位家庭经济主力的必配品种。


那么,终身寿险和定期寿险有什么区别呢?


最显而易见的区别是,期限不同。


定期寿险是在一个确定时期内的身故保障。如果在规定期限内,并没有发生意外身故,那么这笔保费就相当于消费掉了,也不会退还给你。


定期寿险不具有储蓄性质。这是一款定价便宜,杠杆大的产品,适合白领或中产家庭。


而终身寿险就是不定期的人寿保险,为被保险人提供终身保障,直到被保险人身故为止。


身故,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


终身寿险具有储蓄性质,累积现金价值。


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从定价上来说,终身寿险要比定期寿险贵不少。


在实际应用中,老年人或者高收入人群普遍用终身寿险来实现财富传承。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愿,来指定保单受益人。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第一,养老问题日益尖锐。我们已经不知道到底要准备多少钱来应对未来漫长的生活支出和医疗费用。


第二,商业保险是未来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


从广义上来说,养老保险产品包括年金保险、两全保险、定期保险、终身保险都可以达到养老的目的。


很多养老保险产品都以万能或分红的形式出现,增强投资属性。


但是,对于养老资金而言,安全性和确定性是第一原则。


第三,可以考虑用养老年金险规划晚年的现金流补充;用终身寿险来安排财富传承。


第四,不建议将养老保险对比银行理财或者存款,从属性上来说就有根本的不同。


养老保险的核心原则仍然是“保障功能>储蓄功能>投资功能”,本质是用现金换取未来生活的现金流。


我们依托《保险法》的保障,在面对各种不确定性中,能抓在手里唯一的确定性。


好,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如果你有更多问题,欢迎在留言区给我留言。

精选用户评论
  • 猩猩财经

    没毛病

其他用户评论
  • 驿路牧歌0713

    对于定期寿险和终身寿险来说,不能够简单地比较二者的优缺点。针对不同的投保人,根据当下的经济承受能力,投保不同的产品,才是有价值。 目前市面上没有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我没有找到。感觉目前的保险公司的产品还是以投资理财比较多,偏离了保险的保障功能。

    听友71645450 回复 @驿路牧歌0713: 投资理财型保险好卖,单纯保障型保险,普通老百姓可能不愿意购买。人性是贪婪的。高净值客户,富豪,他关心安全,胜过关心收益。普通穷人,创业者,关心收益胜过关心安全。

    不红脸的葡萄 回复 @mkcaptain: 你请问你说的30~50岁买一年期寿险还是定期寿险,不知道还有一年期的寿险?定投货币基金不错,希望可以多交流

    不红脸的葡萄 回复 @驿路牧歌0713: 同感!叶老师提到的有些产品和政策在实际的产品和操作中好像并没有,我也关心个人税收递延性商业养老保险

    查看全部4条回复
  • 以后_我会好好的

    终身寿险有没有好的推荐,我买了全民保养老金,不知道实用不

    猩猩财经 回复 @以后_我会好好的: 没毛病

  • 浙江蓬莱车务

    举例的那个陈阿姨,每年交十万,十年交!60岁开始领,每月可以领5000?请问是哪个产品,有这么高吗

    1818378nhri 回复 @浙江蓬莱车务: 当然可以

    温柔一笑Rose 回复 @浙江蓬莱车务: 年金险中档收益保证可以做到

  • 区静英

    更新太慢了

    mkcaptain 回复 @区静英: 同意。

  • 神气菲猫

    老年人的医疗险有推荐的吗?年金和终身寿险解决的是退休后的生活问题,那么健康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