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金刚石看中国
中国金刚石看河南
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梧桐街121号,坐落着一家被俗称为“三磨所”的研究所,就是这样一家并不显山露水的研究所,奠定了我国在全球培育钻石行业的领先地位。在一台CVD人造钻石机器内,人造钻石正在一个“托盘”上缓慢“生长”。
“CVD方法制造钻石大概一个半月可以出一盘,同样一克拉的钻石,价格是奢侈品牌的五分之一。”三磨所总经理助理孙兆达介绍。
其实,郑州三磨所只是郑州市新材料企业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郑州市坚持围绕新材料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持续优化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新材料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产品已涵盖了超硬材料、先进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等领域,形成了高端耐材和超硬材料两大优势。
2022年,全市耐材年产量占全国30%,占全省65%,是全国最大的新型耐材基地;全市人造金刚石产量达23.9亿克拉,立方氮化硼聚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超过80%,立方氮化硼单晶产量超过70%,精密加工用超硬材料工具产量超过30%。
中原大地上,奋笔疾书着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画卷。
郑州超硬材料有多“硬”
在郑州三磨所院内
厚重的岩石基座上摆放着
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
“六面顶压机”
1966年,这台压机的正式服役
奠定了郑州在超硬材料产业的领军地位
3月24日,记者走进郑州三磨所展馆,公司自主研发的“高、精、尖、专”的超硬材料制品琳琅满目:可精确“剪裁”大尺寸硅片的“划片刀”、可磨出镜面洁度的“硅片减薄砂轮”、可在头发丝上开槽的超薄切割砂轮、可替代进口的UV减粘膜……
“通过技术人员的努力,郑州三磨所打破了我国高档精密超硬材料制品主要依靠进口的局面,成功开发出了芯片‘切、磨、抛’加工全系超硬材料制品。”孙兆达告诉记者。
据介绍,继生产出中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后,郑州三磨所又先后生产出第一颗立方氮化硼等一系列填补国内空白的超硬材料制品、行业专用生产和检测设备仪器,而郑州也由此成为中国超硬材料的发源地。
超硬材料及制品被誉为现代工业“最锋利的牙齿”,近年来,郑州三磨所针对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家用电器、光伏、LED、风能等行业研究开发出一系列产品,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
在郑州三磨所的引领下,近年来,郑州市又迅速崛起了华晶、郑钻、四方达、中南杰特等一批超硬材料企业。其中,华晶成为国内首家六面顶压机批量合成3毫米以上大单晶的公司;而四方达则是国内复合超硬材料领域首家上市企业;中南杰特成为国内领先的立方氮化硼生产制造商和出口制造商……“郑州制造”成为引领中国超硬材料发展的新标杆。
全国最大的耐材产业基地
除了超硬材料产业
耐火材料产业
也是郑州市的优势传统产业之一
郑州华威耐火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年产10万吨耐火材料的厂房内仅有八九名工人的身影,一个个崭新的自动取砖机器人在智能系统的控制下有序运转,整个生产区域干净整洁、宽敞明亮,完全颠覆了传统车间灰头土脸、机器轰鸣的场景印象。
近年来,不少像郑州华威这样的耐火材料企业不断推进智能化改造,加强研发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在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郑州市作为全国最大的耐材产业基地,拥有耐材企业70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300多家,主要分布在新密、巩义、登封等县市。产品主要以铝硅系、电熔镁铝尖晶石等高档耐火原料为主,涵盖钢铁、水泥、有色、玻璃、石化等9大门类,拥有各类定型、不定形、轻质、纤维和特种耐火材料500多个品种,产量占河南省和全国的比重分别达到60%和30%以上,中高端耐火材料占比47%。涌现出振东科技、瑞泰科技、安耐克等一大批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耐火材料企业。
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
材料兴则制造强
郑州新材料产业的蓬勃发展
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新材料产业规划引领、统筹谋划的道路上
郑州,走在前列
为加快产业创新发展,2012年郑州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郑州市新材料产业园。目前,园区内已入驻新材料企业6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40多家,形成了从原辅材料、生产工艺及设备到金刚石、CBN及其制品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并成立了信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化中试平台、检测中心、培训中心、创业孵化中心等比较完整的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体系。
2021年,郑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郑州市“十四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产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带动关联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其中,超硬材料产值力争突破150亿元、新型耐火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产值力争突破350亿元、先进金属材料产值达到300亿元,高性能复合材料、3D打印材料和生物医用材料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新能源电池材料产值力争突破50亿元,以先进半导体材料和新型显示材料为主导的电子信息材料产值突破100亿元,培育形成河南省重要的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
此外,位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机数新材料数字智造研究院也于今年2月投入运行。研究院将致力于融合机器人、人工智能和量子化学等科学工具,为郑州航空港补上“学”与“研”的短板,发展智能化学的研究新范式,实现新材料的数字化智能制造,为化学、化工、材料等产业降本增效。
一个个项目落地
一次次填补空白
郑州正砥砺奋进,全力实现新材料产业从大到强的新跨越,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稳步前行。
正观新闻记者 金鑫 刘地 文 李新华 图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