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年4月4日,东汉才女蔡文姬自匈奴归汉。
据《后汉书·董祀妻传》,蔡文姬为陈留郡国人,是东汉著名学者蔡邕的女儿。“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
清代画家周慎堂绘《文姬踏歌图》
16岁时,蔡文姬嫁给河东卫仲道,婚后不久,夫亡无子,归居家中。时值天下动乱,四处交兵。董卓在长安被诛后,其父蔡邕受其株连为司徒王允所囚,并被处死狱中。蔡文姬则于兵荒马乱中为南匈奴所掳,在胡中十二年,育有二子。
建安中,曹操军事力量不断壮大,中国北方趋于统一。出于对故人蔡邕的怜惜与怀念,曹操遣使者以金璧将蔡文姬从匈奴赎回国中。
汉建安十三年三月初一,蔡文姬重返家园,后再嫁屯田都尉董祀,奉命补蔡邕的散佚典籍,忆写400多篇,文无遗漏。
蔡文姬有五言及骚体《悲愤诗》各一首传世,倾吐乱离之苦及归汉时母子别情,哀怨激愤,是东汉末年战乱生活的真实写照。相传,琴曲歌辞《胡茄十八拍》也是她的杰作。
金代画家张瑀绘《文姬归汉图》
后来,“文姬归汉”的故事被编入小说、戏剧,得以广泛流传。元金志南的《蔡琰还汉》杂剧、明陈与郊的《文姬入塞》杂剧、清尤侗的《吊琵琶》杂剧、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程砚秋的《文姬归汉》京剧、郭沫若的《蔡文姬》五幕历史剧等,均曾取材于此。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