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的人格特质
我们再来谈谈“诚实”这个人格特质。诚实与否也是根据经验来判断,甚至根据单独的事件来判断。
有人安排了一个测验,让演员戴上墨镜,拄着盲杖,扮演一个失明的老人。他手上拿着一张钞票,对遇到的一个行人说:“先生,您可以替我把这张钞票换成五元零钱吗?”这个人拿了钞票,掉头就走了。演员又遇到另一个行人,这个行人拿了钞票,给了他五元零钱就走了。只有第三个人告诉老先生:“这是一张50元的钞票。”
周一上午,期中考试刚结束,四个同学匆匆忙忙冲进教室,对老师说:“我们周末开车去旅游,本来算准时间赶回来参加期中考试的,可是半路上一个轮胎爆了,我们只好下车换轮胎,再赶路回来,所以迟到了,请让我们补考。”老师说:“好,你们四个人去坐在教室的四个角落,我去给你们准备试卷。”他们坐好后打开试卷,试卷上只有一个题目——“汽车的四个轮胎中,哪一个爆了?”
诚实,就是一个人所说的、所做的和他所知道的、所相信的是一致的。因此对自己而言,诚实就是坚定、坚持;在和他人相处时,诚实就是可信和可靠。为什么一个人会有诚实或不诚实的行为呢?原因包括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
外在因素可归纳为“经济人”(Economic man,也称“势利人”或“唯利人”)的假设。这个假设最早是由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行为动机跟经济有关,即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他在《国富论》中有一句名言:“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宰商、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因此,一个人诚实与否,有三个外在因素:第一,能够获得的外在利益的多寡;第二,被揭发的概率的高低;第三,受到的惩罚的轻重。这是大家都可以领会的,甚至我们或多或少都体验过。例如,对许多人来说,在瑞士的银行有20亿美元存款是很大的诱惑;半夜里,仓库四顾无人,顺手拿走一个新手机,以为神不知鬼不觉……
内在因素方面,心理学家指出,在共同生活的环境里,基于教育、经验和其他因素,每个人会形成衡量自己行为的内在准则。合乎这个准则的行为会带给他满足、快乐等正面感受,违反这个准则的行为会带给他罪恶、不安等负面感受。这个内在准则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良知”。其直接的证据是,脑神经科学家观察大脑影像,发现大脑对与内在因素有关的循规蹈矩、利他益众等行为的反应,和对与外在因素有关的吃喝玩乐等行为的反应是相同的。
不过,和外在因素相似,内在准则也不是铁板一块,而是有两个面向。其中一个面向是:内在准则往往是有伸缩性的,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所变化,因而人会做出不同的反应。例如,在公司会议结束后,某员工顺手拿走了桌上一支价值10元钱的圆珠笔,认为没什么了不起;可是,他在公司餐厅点了一杯10元钱的咖啡,如果不付钱,就不行了。可能的解释是,开会时放在桌上的圆珠笔,它的费用在开会的费用之内,那是公司考虑到有人会顺手牵羊特意放的。
讲一个小故事。
2011年4月,捷克总统克劳斯出访智利,和智利总统皮涅拉谈好合作条约,签完字后,克劳斯总统顺手把签字用的笔放到口袋里去了。这本是小事一桩,可是签字用的笔是一支相当名贵的笔。克劳斯总统把玩这支笔和静悄悄地把笔放在口袋里的过程都被录了下来,成为一个小笑话,也引起了这算不算是偷窃的争论。
再讲一个笑话。
父亲下班回家,看到老师送来的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您的儿子偷了同学的一支圆珠笔,被记‘小过’。”父亲勃然大怒,打了儿子一巴掌,训斥道:“我从公司拿了那么多圆珠笔回来,为什么还要去偷同学的笔!”
当然,内在准则的可伸缩性是由自己衡量决定的,伸缩性愈大,做出不诚实行为的可能性愈高,这也正是“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意思。但是,心理学家也认为,小时偷针,大时未必偷金,这也是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说的“适应”。
内在准则不是铁板一块的另一个面向是,如果不被提醒,内在准则会被忽略,从而导致不诚实的行为;反过来,如果反复被提醒,内在准则就不那么容易被忽略。打个比方,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时速要保持在120公里以下,如果路旁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限速120公里”的标志,开车的人就不容易超速;反过来,如果路旁没有或只有少数限速的标志,开车的人就很容易超速。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