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马索·阿隆索-她是怎样的

达马索·阿隆索-她是怎样的

00:00
02:41
达马索·阿隆索(Damaso Alonso 1898—1990)像他的好友萨利纳斯、豪尔赫·纪廉一样,也是杰出的诗人、教授。他出生在马德里的一个富裕家庭,在加利西亚度过了青少年时代。1919年毕业于马德里大学法学院,是著名学者梅嫩德斯·皮达尔的得意门生与合作者。1921年发表第一部诗集《纯诗:城市小诗》;1924年出版《风与诗句》;1925年获西班牙国家文学奖;1927年参与贡戈拉逝世三百年祭的活动,并将其长诗《孤独》改写成散文体。192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贡戈拉的句法演化》,并于1935年将该论文扩写成文学专著《贡戈拉的诗歌语言》。需要指出的是,当先锋派诗歌破土萌芽,当他的“二七年一代”的伙伴们争先恐后地致力于诗歌创作的时候,当贡戈拉的影响重新振兴的时候,甚至在西班牙内战爆发的时候,达马索·阿隆索沉默了二十年,直至1944年才又出版了《暗淡的消息》和《愤怒之子》。后来的诗作主要有《人与上帝》(1955)、《视觉享受》(1981)和《对上帝的疑和爱》(1985)。西班牙内战前,他曾在巴伦西亚大学任教授。战后,他在马德里大学任罗曼语文学教授,曾在皮达尔领导的历史研究中心工作;曾任《西班牙文学》杂志社社长。1948年起任皇家学院院士,并于1968—1982年任院长。他是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客座教授,是欧美多所大学的名誉博士。1978年获塞万提斯文学奖。1990年在马德里病逝。
达马索·阿隆索算不上多产诗人,但却是一位多产作家。他为西班牙古典诗歌(尤其是“黄金世纪”)与当代诗歌的研究做出了不懈努力与杰出贡献,在这方面的学术著作主要有《圣胡安·德·拉·克鲁斯》(1942)、《梅特拉诺的生平与著作》(1948—1958)、《西班牙诗歌》(1950)、《西班牙当代诗歌》(1952)、《文学评论家梅嫩德斯·佩拉约》(1956)、《从黑暗时代到黄金世纪》(1958)、《黄金世纪的两个西班牙人》(1960)、《四个西班牙人》(1962)等。此外,他还翻译了乔伊斯、霍普金斯、艾略特等英国诗人的作品。
达马索·阿隆索的诗歌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诗作主要是《纯诗:城市小诗》(1921)和《风与诗句》(1924)。这些诗作与胡安·拉蒙·希梅内斯、安东尼奥·马查多的作品相仿,具有先锋派的特征。这是一些轻快活泼、热情洋溢的小品,描绘了年轻人天真烂漫的心灵和品格,不时显露出未来主义的叛逆与讽刺的锋芒。如下面这首题为《她是怎样的》的十四行诗:

门,洞开。轻盈温柔地到来
既非物质也非精神 携带着
航船轻微的摇晃
和晴朗一天的晨光。

不是和谐也不是色彩。
心里明白,但是
却说不出话,因为她
非形体,形体也容纳不下。

语言,平凡的泥土,未开刃的凿子,
将这理念的完美之花
置于我的婚礼明亮的夜晚

并温和、谦虚地歌唱
感觉、阴影、事件,
当“她”将我的心充满。

在这首诗的前面,阿隆索引用了希梅内斯的一句诗:“我的上帝,他是怎样的?”这句诗引自“心灵的十四行诗”(《转瞬间的回归》)。笔者认为,无论是希梅内斯的“上帝”,还是阿隆索诗中的“她”,指的都是诗神缪斯。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从中可以看出,在阿隆索诗歌创作的初期,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受到了希梅内斯的影响。因此,他将自己的诗集命名为《纯诗》,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西班牙内战结束以后,从1940至1945年是阿隆索诗歌创作的第二个时期,作品有《暗淡的消息》和《愤怒之子》,后一部尤为重要。应当指出,这是与作者早期诗歌完全不同的两部作品。《暗淡的消息》包括16首诗,作于20世纪40年代,包括纪念加西亚·洛尔卡的挽歌和另一首更为平静也更为隐秘的《巨大或泪水的源泉》。后者的题目取自圣胡安·德·拉·克鲁斯的思想(当时他正在做这方面的研究),这位神秘主义大师认为:创造物只表达了造物主不完美的信息。诗中既有对人生的热爱,也有对不幸命运的谴责,表现了人生在世的苦闷。

《愤怒之子》(1944)是阿隆索的代表作,包括25首诗作,大多作于1942至1943年。在西班牙战后诗坛上,无论对佛朗哥政权所提倡的还是所打击的诗学理念,阿隆索的诗歌都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因此,有人称其为“1944年革命”。西班牙内战以后,留在国内的“二七年一代”的诗人有三位:维森特·阿莱克桑德雷、赫拉尔多·迭戈和达马索·阿隆索。与前两位的诗作不同,《愤怒之子》不逃避现实,不保持沉默,犹如一声声呐喊,将痛苦尽情地宣泄出来。在20世纪50年代,阿隆索本人曾将《愤怒之子》置于“拔根派诗歌”之列。他说:世界对我们是一塌糊涂,是一种苦闷,而诗歌是一种对秩序和锚的狂热的寻找……我们四处回眸,觉得自己像一个难以辨认的妖魔,被另一群如此不可理喻、如此残忍抑或像我们一样不幸的妖魔包围……要么我们看到了许多尸体,在数以百万计的活的尸体中间,所有的都在腐烂,堆积如山,可作为我们叫不上名字的奇花异草的腐殖质,要么我们看到了世界末日,地球已变成荒漠,仇恨与不公正,入侵的毒根,将扼杀并毁灭全部的爱即全部生命。我们在黑夜中漫长地呻吟。我们不知向何处呐喊。这就是为什么达马索·阿隆索将该书命名为《愤怒之子》。这是一部“抗议和探究之书”,既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更表达了其对非正义的愤恨。在该诗集中有一首题为《拿油壶的女人》的诗,168行,通过对一位普通劳动妇女的刻画,体现了当时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对社会下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请看这首诗的片段:



此时几乎是黑夜,

拿油壶的妇女

在人行道上拖着身躯

要去哪里?



请靠近些:她看不见我们。

与她双眸那寒冷的铁相比,

与裹着她的脖子和头颅的

暗淡的披肩相比,

与她灵魂中荒凉的景色相比,

我不知还有什么更灰色的东西。



她慢慢地走着,拖着双脚,

消耗着地面,磨损着鞋底,

但总是被一种黑暗的恐惧,

一种逃避厄运的意志

向前拖去。

……

啊,对了,我认识她。

我认识这个女人:她从火车上来。

一列长长的火车,

她走了好多个白天,

好多个夜晚:

有时冒着大雪、严寒,

有时阳光灿烂,

风儿摇动着年轻的灌木,

田野上燃烧着奇异的花

一朵朵爆炸,连绵不断。

她走啊,走啊,

喧哗声、车轮声、

陈旧的尼古丁味,火车的煤烟,

常使她头晕目眩。

啊!

白天和夜晚,

夜晚和白天,

白天和夜晚,

夜晚和白天。

但可怕的火车

停在那么多不同的车站,

可她不清楚站名,

不知道地点,

也不知道时间。

……



《愤怒之子》在艺术形式上也有突破。作者用深刻的人性来反对单纯的表诉衷情和唯美主义,使用罕见的、反诗歌的语言以对抗当时流行的矫揉造作,用自由体对抗加尔西拉索派提倡的传统的十四行诗。

从1955年起,是达马索·阿隆索诗歌创作的第三个时期,作品主要有《人与上帝》(1955)、《视觉的享受》(1981)和《对上帝的疑和爱》(1985)。在《人与上帝》中,愤怒已然消失,诗人平和、冷静地分析和探讨人与神的古老关系。微观与宏观相互制约,理智与爱意相互纠缠,总之,诗人在探求关于生命价值这一永恒命题的答案。
在“二七年一代”的成员中,达马索·阿隆索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更是一位杰出的文化学者和诗歌评论家。

缓慢的黎明


缓慢的黎明,
蓝天,
绿野,
葡萄地。
而你,黎明,载着我。
黎明的车啊,
过于缓慢,
黎明的车啊,
过于满载
我这株新草,
稚嫩而颤巍,
它必然要——自己不知不觉地——
渐渐枯萎
——不懂得为什么地——
枯萎。

(王央乐译)

失眠


马德里是一个有着一百多万个尸体的城市(根据最近 的统计)。
有时候我晚上辗转反侧就落进了这个洞窟,在里面我已经腐烂了四十五年,
一个个漫长的钟点里我听着狂风的呼啸,像犬的吠叫, 或者月充光芒的轻柔涌流。
一个个漫长的钟点里我像狂风一样呼啸,怒犬一样吠叫, 老黄牛温热乳房的奶汁一样涌流。
一个个漫长的钟点里我责问上帝,责问他为什么让我的 灵魂慢慢地腐烂,
为什么让马德里这个城市里有一百多万个尸体腐烂,
为什么让世界上有千万百万个尸体在慢慢地腐烂。
对我说,你想用我们的遗骸给哪个园子施肥?
难道你不怕白天的巨大蔷薇树丛
以及你那夜晚的凄凉致命的白荷,把你吸干?

(王央乐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