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问孟轲(也就是孟子):“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能给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呢?”孟轲说:“君主您何必张口就要利益,有了仁义就足够了!”
这时候,魏惠王可能有点不解,他问孟轲:“什么意思啊?你这是在说什么啊?”孟轲接着解释道:“如果君主光说为国谋利益,大夫光说为家谋利益,士民百姓所说的也是如何让自身得到利益,上上下下都追逐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只有仁爱的人不会抛弃他的亲人,忠义的人不会把国君放到脑后。”
听到这里,魏惠王点了点头,表示认同。这时候,如果换成现代,我们可能会说:“哇,魏惠王懂了!这位孟轲说得太对了!”
有一天,孟子问他的老师子思:教民应该先教什么呢?子思回答道:“先利之。”听了这句话,孟子说:“君子所以教民者,亦仁义而已矣,何必利!”
子思却回答说:“仁义固然是为了利益而存在的,如果上面的人不仁,那么下面的人就没有了安身立命之所。如果上面的人不义,那么下面的人就会陷入诈骗之中。这样一来,整个社会就会受到巨大的损失。所以说,利益和仁义是相互关联的,就像《易经》所说的:‘利者,义之和也。’又说:‘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这些都是利益的大道理啊!”
所以说,孟子的老师子思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不能只考虑利益,而应该在追求利益的同时注重仁义,这样才能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这个故事包含了几个经济学原理:
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对立:魏惠王一开始的问题表明了人们通常会想到自己和自己所在的组织的利益。而孟轲的回答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这可以避免利己主义的蔓延,保证每个人都能为整个社会做出贡献。
利益和道德的关系:孟轲指出,仁义是实现社会利益的关键。如果国家只关注自己的利益,人民就会受到伤害。相反,如果国家尊重人民的利益并实践道德,那么人民也会为国家做出贡献。
利益和道德的平衡:孟子的老师子思曾说过“先利之”,但是孟子认为君子所以教民者,仅仅是因为仁义。孟子和子思之间的争论表明,虽然利益和道德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但是必须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只注重其中的一个方面。
用幽默直白通俗的语言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应该关注整个社会的利益。道德和利益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必须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