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6】《洛丽塔》上:只要在我的怀里,她就永远是洛丽塔

【30/36************************

00:00
44:22


一个故事:


当我们始终疑惑这样一本从男主人公视角自述畸恋的书究竟好在哪里的时候?我们实际也在思考,为什么一个三十七岁的男人会爱上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少女,这种真实性究竟为何存在。


 


一个作家: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俄裔美籍作家,1899年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他在美国创作了他的文学作品《洛丽塔》,同样也在昆虫学、象棋等领域有所贡献。


纳博科夫在1955年所写的《洛丽塔》,是在二十世纪受到关注并且获得极大荣誉的一部小说。作者再于1962年发表英文小说《微暗的火》。这些作品展现了纳博科夫对于咬文嚼字以及细节描写的钟爱。




三个金句:


1、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怎样都可以,但只要我看她一眼,万般柔情便涌上心头。       2、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2、当时我耳边响起一片儿童的欢笑声,令我心灰意冷的不是身边没有洛丽塔,而是笑声里没有她。


 


四个问题:


1、洛丽塔是如何影响这个世界的审美?


2、亨伯特为何迷恋性感少女?


3、亨伯特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欲望?


4、洛丽塔为何要逃离亨伯特的怀抱?


 


几点笔记:


一:亨伯特为何迷恋性感少女?


亨伯特对于爱情的启蒙,早的异于常人,人们在追溯他为何会对十来岁的女孩情有独钟时,多多少少都将其归结于他在青少年时期这次失败的性经历,试想当两个懵懂的孩子正秘密、忐忑的探索人之初的体验,来自于成年人猥亵的打击和哄笑,将在亨伯特心中留下怎样的创伤,更重要的是,还未等这个创伤自愈,阿娜贝尔在四个月后死于伤寒,亨伯特永远无法和这个走进他心里的女孩更近一步接触,因而他的爱永远的停留在这个年龄段早熟的性感少女身上。童年阴影致使亨伯特在爱恋对象的选择上产生了偏移,这种偏移根植于他的潜意识,而非他本人决定。


更重要的本源,来自于亨伯特的童年经历,他出身于一个相当富裕的家庭,但他的感情生活却堪称贫瘠。三岁时他失去了母亲,留下来的只有照片,和一段遥远的记忆,而他的父亲有担起责任吗?尽管这个男人带小亨伯特念书,参加活动,但他从未真正考虑过小亨伯特的心理感受。这位父亲不断交往着年轻漂亮的女朋友,这些并不久留的女人都对小亨伯特百般宠爱和联系,只是这份关心里更多是对他父亲的讨好。那么,什么样的感情是真的呢?父亲要把自己送去外地上学,在开学前的夏天还陪着别人家的母女外出度假,留下小亨伯特自己应对青春期的苦闷,就在这个时候,他遇上了此生无法忘怀的女孩,阿娜贝尔,他们合拍,相处愉快,可这种忘却一切的快乐却在高潮之时戛然而止。


 


二:亨伯特如何看待自己的欲望?


关于自己对性感少女的欲望,亨伯特是如何看待的呢?


俗话说得好,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早在开篇,亨伯特便类比了一连串真实事件,诸如但丁爱上九岁的贝亚特丽采、爱伦坡与自己十四岁的表妹结合,将自己的特殊欲望打造出“诗人般的气质”,但这便是纳博科夫的一个骗局,他试图将我们的思考留在道德层面,因而乍一听亨伯特的自我辩解,我们就如同捧起了一个烫手的山芋,无从下口。但实际上,一个成年人爱上一个女孩,在某种程度上,总包含着一丝留住时间,重返过去的意识,在时间这所监牢里,我们都是囚徒罢了。


而也就是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洛丽塔中叙事人的身份是多重的,故事只是它的一个载体,在这之外,它可以是象征和寓言,也可以是作者的艺术观,甚至是夹带私货的文学指导书,你可以看到纳博科夫在里面对一些作家及其作品的嘲弄和剖析,因而洛丽塔方才具有化情色为严肃的魅力,让人合上之后,除了惊叹,惟有惊叹。


 


三:洛丽塔如何影响了这个世界的审美?


可能你还未发觉,荧幕上大叔与萝莉这般经久不衰的组合,乃至萝莉这个形容词,追根溯源,都少不了洛丽塔最初问世时掀起的波澜。洛丽塔也硬生生将一本书的名字,变成了一个群体的代称,而这个群体,便是纳博科夫笔下被成年人所迷恋的“性感少女”。用作者的文字来说,这是九岁到十四岁的女孩中的一小部分,包括洛丽塔在内,她们和同龄女孩区分开来,有如希腊神话中的小精灵宁芙,带着不自知的性感,裸露着精灵的躯体,在溪水间游玩,她们往往难以捉摸、变化不定。而洛丽塔的存在,对于纳博科夫而言,便是这种与尘世区分开来的,纯粹的美的化身。


我常常觉得,我们有解读艺术的自由,但艺术却也有所谓的境界之分,与其说洛丽塔的存在是不道德的,倒不如说它是“非道德”的,人之复杂性,只用对与错显然有失偏颇,因而以传统观念去解读洛丽塔,对于这本著作而言,并不公平。但倘若我们想要理解洛丽塔如何从一个男人的笔下诞生,或许我们应当先了解纳博科夫生平,其中的关键字便是流亡。


一切都始于纳博科夫于1919年为躲避红色苏维埃政权而从俄国出逃希腊,他辗转了数个国家,最终选择了美国,作为一个俄国贵族后裔,这位大作家在政治上却没有任何的话语权,因而他一直拒绝参与所谓意识形态的讨论,将精力放在了纯粹的艺术追求上。作家之外,纳博科夫的身份还包括生物学家,他对蝴蝶的痴迷,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的美学观念,纳博科夫始终深信,让一部小说流传不衰的,不是它的社会影响,而是艺术价值。


 


    更多推荐与交流,请关注“上官文露读书会”公众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80175pwfa

    我本来爱说,爱笑,看周围的一切都美好,觉得天是那么的蓝,草是那么的绿,大自然的一切都那么美,活着是多么幸福的事,身而为人是多么的幸远,然而听了日本的这几位作家,太宰治,川岛由纪夫,端,,,,,我心情都变的很郁闷,生活有如此灰黯吗!我期待听些阳光明媚的,青春美好的文章,,,

  • Joyzc

    亨伯特.亨,我的欲望之诗,生命之笔

  • 有女如荼小花瓣儿

    不喜欢这个主播

  • 杨飞飞飞

    是个磨人的小妖精

  • 绿色泡沫V

    怎么最近换主播了呀

  • 灬青红灬

    最近看书心里一直烦躁 不看又难受。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wait_and_hope

    萝莉这个词不是来自日本吗

    夏目_u0 回复 @wait_and_hope: 萝莉就是源于这本小说

  • 一个李漫漫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