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资本局3月29日消息,今日,第八批国家集采正式在海南开标。本次集采涉及40个大品种,覆盖抗感染、肝素类、抗血栓、高血压等领域,共有251家企业的366个产品参与投标。米内网数据显示,2021年在中国城市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城市社区中心以及乡镇卫生院终端,第八批国采药品总销售额超过600亿元。其中,肝素类产品首次被纳入。
红星资本局从国家医保局方面获悉,此次集采有39种药品采购成功,拟中选药品平均降价56%,左炔诺孕酮口服常释剂型流标。备受关注的“流感神药”奥司他韦干混悬剂平均降价83%。博瑞制药有限公司以第一顺位中标,申报价仅为15.99元。
值得注意的是,集采虽践行“以价换量”的逻辑,但这并不意味着纳入集采的企业就能稳占一定的市场份额。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第二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后,各省也相继公布了省级重点监控名单。红星资本局注意到,其中不少品种已被纳入集采。
从首批被监控的药品来看,不少品种销量大幅下滑。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副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员杨帆在接受红星资本局采访时认为,已经被重点监控的药品,如果不纳入集采,那么它更容易被同药理作用纳入集采的药品所替代,其市场份额可能会更低。
抗菌药、注射剂霸屏
奥司他韦平均降价83%
本次集采涉及的40个大品种中,有27个都是注射剂,占比近7成。分治疗领域来看,17种抗菌药被纳入集采,占比超4成。公立医院作为注射剂的主要市场,加上过评企业队伍庞大,“血拼”进入集采中标名单在所难免。
另从采购额来看,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注射剂、左氨氯地平口服常释剂型、头孢哌酮舒巴坦注射剂最高,均超20亿元。
“流感神药”奥司他韦接力第七批集采进入新的一轮。据现场企业报价,奥司他韦共7家企业中标。但与此前不同的是,第八批国采的奥司他韦为干混悬剂,是继片剂后新推出的剂型。
中标排名第一的为博瑞制药有限公司,其次按排名分别为广东东阳光药业有限公司、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江苏江丰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哈尔滨市康隆药业有限责任有限公司、苏州二叶制药有限公司,以及进口厂商印度熙德隆实验室。
位于第一顺位的博瑞制药有限公司,为博瑞医药旗下子公司。红星资本局在现场注意到,博瑞制药的申报价仅为15.99元,而国家联采办给出的最高有效申报价为101.4元。3月29日,红星资本局从国家医保局获悉,奥司他韦平均降价83%,将大幅提高抗病毒药物可及性。
在上一批次集采中,奥司他韦的中标企业包括东阳光、华海药业、科伦药业、石药欧意、齐鲁制药等。其中最低报价为0.99元/片,中标企业为东阳光,该品种30mg规格限价为6.45元/片,75mg规格限价是13.01元/片。
因此可以看到,奥司他韦的价格已从第七批集采之前的超200元/盒下降至每盒不到百元,大幅减少了患者的购药负担。
另外,左布比卡因是本次唯一进入第八批集采的麻醉药,中选的企业为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恒瑞医药等4家。恒瑞医药方面告诉红星资本局,“公司1款产品盐酸左布比卡因注射液参加了本次集采,结果尚未公布。该产品并非大品种,对公司业绩影响不大。”
肝素类产品首次被纳入集采
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
肝素类品种首次被纳入集采,包括那屈肝素注射剂和依诺肝素注射剂,两个品种的市场竞争格局分别为1+5、1+10。不过,根据竞价规则,现场两个品种都分别有两家企业被淘汰出局。
最终中选结果显示,那屈肝素注射剂的中选企业包括为健友股份、烟台东诚北方制药有限公司、兆科药业有限公司和常山药业4家;依诺肝素注射剂中标企业为深圳市天道医药有限公司、健友股份、辰欣药业、红日药业和千红制药等9家国产厂商。
在此之前,抗血栓药已有9个品种被纳入集采,那屈肝素和依诺肝素作为抗血栓领域的成员,进入第八批集采,也被市场视为“查漏补缺”。
米内网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越发普遍,抗血栓药品的市场需求量也得到逐步提升。多方数据都曾披露,那屈肝素和依诺肝素是肝素类品种的主力军,市场占比达65%以上。
另外,肝素类产品在抗血栓药物中的销售额占比也稳步增长。2019年,肝素类产品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的销售额突破100亿元,2021年超过120亿元,截至2022年上半年,肝素类产品的销售额占比为35.36%。
目前,具备那屈肝素原料制剂一体化实力的企业有4家,上述中标企业中兆科药业不在其中,另一家具备一体化实力的为红日药业;而依诺肝素具备原料制剂一体化实力的企业有8家,包括健友股份、红日药业、常山药业、天道医药、千红制药等。
由于国内肝素类产品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但目前原研厂商的市场占比仍然较大。赛诺菲占据依诺肝素近一半的市场份额,Aspen占那屈肝素的市场份额也近3成。
集采药品并非“高枕无忧”
多个常用大品种被国家重点监控
历经集采的药品销量虽在一定时间内得到保障,甚至是增长,但药企仍不能“高枕无忧”。
1月13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公布了第二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较第一批的20个品种增加至30个。各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省级重点监控目录。目前已有多省份公布重点监控目录,并且在国家重点监控目录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少大品种。
关于重点监控目录的判断标准,卫健委办公厅介绍,应当是临床使用不合理问题较多、使用金额异常偏高、对用药合理性影响较大的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重点包括辅助用药、抗肿瘤药物、抗微生物药物、质子泵抑制剂、糖皮质激素、肠外营养药物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家及各省协同作战之下,不少已被集采,或即将集采的药品进入重点监控“危险区”。包括“胃病神药”奥美拉唑、抗生素类药物头孢呋辛、治疗糖尿病的门冬胰岛素、消化领域用药雷尼替丁等耳熟能详的品种。
红星资本局对比第二批国家重点监控目录发现,此次第八批集采名单中的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噻肟三大抗感染品种也被囊括其中。
而被监控的品种,自2019年7月1日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发布以来,或销量大幅下滑,或被清退出医保。
2019年8月20日,国家医保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指出,对于原省级药品目录内按规定调增的乙类药品,应在3年内逐步消化,实现全国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消化过程中,国家重点监控范围的药品被各省优先调整出支付范围。
据米内网数据,首批部分重点监控品种2020年销售额与2018年的比较,无论是销售额还是销售量都全部腰斩,其中马来酸桂哌齐特的销售额和销售量都下降了八成。
行业普遍关心,第二批被重点监控品种的命运会否再次上演?红星资本局注意到,此次力度或将相对温和。以湖北省为例,湖北省卫健委3月21日通知指出,在省级重点监控目录中有循证医学证据的药品,不得随意清退出或更换为同药理作用其他品种。
而对于那些被调出第二批国家重点监控目录的品种,国家卫健委表示,持续监控至少满1年后可不再监控,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持续提高。
对此,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副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员杨帆在接受红星资本局采访时认为,药企肯定还是要以质取胜,疗效好才是占据市场、赢得收益的关键。“已经被重点监控的药品,如果不纳入集采,那么它更容易被同药理作用纳入集采的药品所替代,其市场份额可能会更低。”杨帆说。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