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 四十四岁(8.5~8.31)

1937年 四十四岁(8.5~8.31)

00:00
19:05

8月5日 关于红军参战等问题,和张闻天复电朱德、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彭德怀、任弼时,指出:关于担任一方面作战任务问题,红军担负以独立自主的游击运动战,钳制敌人大部,消灭敌人一部的任务。这是在一定地区内协助正面友军作战,而不是“独当一面”。我们事实上只宜作侧面战,不宜作正面战,故不宜以独当一面的语意提出。关于使用兵力问题,应提出按情况使用兵力的原则,在此原则下,承认开拔主力。但须估计战争的长期性与残酷性,以及陕、甘是我们的唯一可靠后方(蒋介石在陕、甘则尚有十个师)等问题。

同日 复电彭德怀、任弼时,指出红军出动抗日,主力仍以在韩城、宜川渡河为有利。

同日 和张闻天复电朱德、周恩来、秦邦宪等:“我们以为朱德同志以即去南京一行为有利。”〔24〕

8月7日 写完《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第三章第一节“矛盾统一法则”,并以此为讲稿在抗大作过讲演。这一节后来经作者作了部分补充、删节和修改,以《矛盾论》为篇名收入《毛泽东选集》。《矛盾论》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同一的目的,即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文章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文章论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而特别着力地分析了矛盾的特殊性问题。文章说: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及每一物质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研究矛盾的特殊性,不能带主观随意性,必须对它们实行具体的分析。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教条主义者不懂得必须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拒绝对于具体事物做任何艰苦的研究工作,不用脑筋具体地分析任何事物。他们不了解诸种革命情况的区别,因而也不了解应当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而只是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自以为不可改变的公式到处硬套。文章论述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的矛盾则处于次要的和服从的地位。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文章说,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研究,是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文章论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包含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两个矛盾方面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矛盾的斗争贯串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着他过程转化。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8月8日 和张闻天致电彭德怀、任弼时:拟在红军开动时开一次政治局会议,同时讨论作战问题,地点在洛川。

同日 为红军主力出动抗日事,致电彭德怀、任弼时:三个方面军宜靠拢前进,凡事以谨慎为宜。

8月9日 出席中共中央召集的有各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在讲话中指出: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大规模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国民党转变已大进一步,但离彻底转变还远。目前还存在着严重的危机,即统治者怕群众起来。蒋介石的抗战决心是日本逼起来的,应战主义是危险的,在华北实际是节节退却。在谈到红军时说:红军今日以前是准备调动,今日以后是实行开动。红军应当实行独立自主的指挥与分散的游击战争。必须保持独立自主的指挥,才能发挥红军的长处,集团的作战是不行的。同时还要估计到特别的情形,防人之心不可无,应有戒心,保障红军之发展扩大。他还对此前的八条抗日救国纲领提出补充意见,成为十条。

同日 致电红军前方总指挥部,强调红军开动必须走韩城。

8月10日 致电彭雪枫,指出:同各方接洽,在积极推动抗战的总方针下,要有谦逊的态度,要向他们请教各方面的情况,不可自夸红军的长处,不可隐瞒红军若干不应该隐瞒的缺点。应向各方着重说明红军“只宜于在总的战略下进行独立自主的指挥,不宜于以战役战术上的集中指挥去束缚它,致失去其长处”。与阎锡山交涉红军出动路线问题,请他同意红军由韩城渡河,经蒲县、孝义、汾县开赴抗日前线。立即开设太原公开办事处,以你为主任。

8月12日 电告朱德、周恩来:阎锡山已答应红军由韩城渡河,经同蒲路输送。

8月13日 再次会见美国记者韦尔斯,给她一份中共中央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草案。毛泽东说:如果有国民党政府的合作,这个十大纲领就能实现,我们就能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同日 日军进攻上海。

8月14日 和张闻天复朱德、周恩来、叶剑英十三日关于《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修改等问题的建议的来电,指出:宣言可以修改,但决不能照康泽提案〔25〕,我们的修改案即告。

同日 致电彭雪枫:红军本可迅速出动,因南京对于宣言、纲领、指挥部、参谋长等问题诸多留难,以致尚须待朱德、周恩来此次在南京谈判结束才能确定出动日期。此点可向阎锡山说明。

8月17日 为红军抗日的出动路线问题,分别致电朱德、周恩来、叶剑英和秦邦宪、林伯渠、彭德怀、任弼时,强调指出:“红军为安全计,为荫蔽计,为满足晋绥渴望计,决走韩城渡河,在侯马上车,到大同集中,再转至怀来、蔚县,决不走平汉路。”在给朱、周、叶的电报中还指出,红军“在独立自主的指挥与游击战山地战原则下受阎百川节制,速通知阎”。

8月18日 中共中央发出给朱德、周恩来、叶剑英关于与国民党谈判的十项条件的训令,指出:“两党合作须建立在一定原则上,目前最重要问题,须使党与红军放在合法地位。因此要求国民党迅即实现下列各项,以便红军早日开赴前线杀敌。”要求实现的各项是:(一)发表我党宣言,同时蒋介石发表谈话;(二)发表边区组织;(三)发表指挥部;(四)发给平等待遇之经费;(五)发给平等待遇之补充器物;(六)红军充任战略的游击支队;(七)在总的战略方针下,执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发挥红军特长;(八)为适应游击战原则,须依情况出兵与使用兵力;(九)不分割使用;(十)第一批出动红军的使用区域,在平汉线以西、平绥线以南地区,并受阎百川节制。

同日 和张闻天复电周恩来、叶剑英,指出:黄白案〔26〕将红军分割出动,其中包含着极大阴谋,坚决不能同意。在根本问题解决后,我军主力(不是全部)决由韩城渡河,决不走陇海线和平汉线。

同日 和张闻天致电秦邦宪、林伯渠、彭德怀、任弼时:“甲、国民党阴谋已表现得很明显,它的企图是:(一)将红军全部送上前线。(二)分路出动,使不集中,强使听命。(三)红军受命出动后即变为蒋之属下,彼以命令行之,彼时党的问题与边区问题,由彼解决,甚至将不许发表宣言并取消苏区。乙、我们对策见中央给周、叶训令。丙、此事关系重大,须在洛川会议中慎重讨论。”

8月20日 从延安出发去洛川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8月22日—25日 出席在洛川冯家村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称洛川会议。会议议程为:(一)政治任务问题;(二)军事问题;(三)国共两党关系问题。毛泽东在会上作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并作结论。在报告中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形势、任务及国共两党关系,指出抗日战争的持久性,提出红军的基本任务和战略方针,强调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他说:中国抗战存在着两种政策和两个前途,即我们的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政策和国民党的单纯政府抗战的政策,坚持抗战到胜利的前途和大分裂、大叛变的前途。我们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最基本的方针是持久战。红军的基本任务是:创造根据地;钳制和相机消灭敌人;配合友军作战(战略支援任务);保存和扩大红军;争取民族革命战争领导权。红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包括在有利条件下消灭敌人兵团和在平原发展游击战争。在统一战线下是相对的独立自主,但一定要争取战略方针的共同商量;游击战争的作战原则是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山地战要达到建立根据地,发展游击战争,小游击队可到平原地区发展。要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对国民党要保持高度的阶级警觉性。红军主力全部出动要依情况决定,要留一部分保卫陕甘宁边区。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宣传部门起草的宣传鼓动提纲《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主要内容是:(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三)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四)改革政治机构;(五)抗日的外交政策;(六)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七)改良人民生活;(八)抗日的教育政策;(九)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十)抗日的民族团结。宣传提纲指出:卢沟桥中国军队的抗战,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为了挽救祖国的危亡,全国人民必须坚固地团结起来,为保卫祖国而作战到底。今后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这里的关键是国民党政策的全部的和彻底的转变,特别是在发动民众和改革政治等问题上。会议决定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员增为十一人,毛泽东为书记(实际称主席),朱德、周恩来为副书记(实际称副主席)。会议对所讨论的问题基本取得一致意见,对于八路军的作战原则存在一些不同认识,由于时间紧迫,来不及充分讨论。《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五日)这个宣传提纲编入《毛泽东选集》。

8月22日 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委任朱德、彭德怀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副总指挥。

8月25日 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副主席朱德、周恩来发出关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27〕的命令。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为第八路军总指挥部,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副主任。下辖三个师:第一一五师,林彪任师长,聂荣臻任副师长,周昆任参谋长,罗荣桓任政训处主任,萧华任政训处副主任;第一二〇师,贺龙任师长,萧克任副师长,周士第任参谋长,关向应任政训处主任,甘泗淇任政训处副主任;第一二九师,刘伯承任师长,徐向前任副师长,倪志亮任参谋长,张浩任政训处主任,宋任穷任政训处副主任。命令指出:“各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保持和发挥十年斗争的光荣传统,坚决执行党中央与军委会的命令,保证红军在改编后,成为共产党的党军,为党的路线及政策而斗争,完成中国革命之伟大使命。”

8月27日 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洛川召开的座谈会,在会上说:无产阶级的政治和组织的程度比资产阶级高,所以统一战线由无产阶级提出。在联合抗日的情况下,要把民族革命与社会革命贯通起来。在统一战线的长期过程中,国民党有计划地从各方面影响和吸引共产党及红军,我们要提高政治警觉性。要使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跟随我党走。国民党内有些人动摇于国共两党之间,这对我们吸引国民党是有利的,共产党吸引国民党的条件是存在着的。两党之间互相吸引的问题,要在斗争中解决。他指出:统一战线建立后,主要危险是右倾机会主义,要注意在党内加强教育。

8月30日 由洛川回到延安。当夜,复叶剑英二十九日来电,指出拒绝康泽所提丁惟汾〔28〕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主任,必须以林伯渠为边区政府长官,张国焘为副长官。

8月31日 致电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周恩来宜即赴太原、大同晤阎锡山,商量好八路军入山西后各事,即活动地区、作战原则、指挥关系、补充计划等。九月五日,周恩来到达太原。

同日 电告八路军驻上海办事处主任潘汉年:国民党对红军实行种种限制,每月只给军饷五十万元并非百万元,并无枪炮等之补充,仅有衣物及少数弹药之补充,宣言拖延不发,陕甘宁边区要以丁惟汾为主任,要向红军派政治部副主任及参谋长。我们坚持原则,与之斗争。


〔24〕朱德、周恩来、秦邦宪1937年8月5日致电张闻天、毛泽东,说他们反复考虑朱德目前去南京同国民党谈判问题,意见不完全一致,朱德本人认为他目前去南京较以后去有利。6日,朱德、周恩来从云阳镇抵达西安,于9日与叶剑英一起飞抵南京,参加国防问题讨论会,并同国民党谈判。

〔25〕朱德、周恩来1937年8月12日同张冲、邵力子、康泽商谈《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内容,康泽提出宣言中不提民主,取消对民族、民权、民生3条的解释,不提同国民党获得谅解共赴国难。

〔26〕黄白案,指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一部部长黄绍竑和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白崇禧提出的八路军出动方案。具体内容是:八路军以两个师由渭南上车,经风陵渡、同蒲路至代县附近下车,到蔚县一带集中。另一师沿陇海路转平汉路,在徐水下车,到冀东玉田、遵化一带,开展游击战争。

〔27〕1937年9月11日,八路军按战斗序列改称第18集团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改称第18集团军总司令部,八路军总指挥、副总指挥改称第18集团军总司令、副总司令。

〔28〕丁惟汾,当时任国民党中央常委。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