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思想实验室”,这个双年展有点东西

“城市思想实验室”,这个双年展有点东西

00:00
11:18

直新闻是深圳卫视全媒体新闻品牌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直新闻按】

2023年3月26日,为期105天的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画下圆满的句号。本届“深双”以深圳一座废弃啤酒厂为主展场,配合6个分展场,展示了来自15个国家的318位参展人逾300件作品,吸引了超过60万观众前来打卡,风靡社交媒体。

耀眼的展览成绩背后,是无数“深双”推动者持续20年的坚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展览亮相深圳,相比而言,已经举办了九届,一展两地、聚焦城市化问题的双年展,到底给深圳和香港的城市发展带来了什么,对城市气质的塑造又产生怎样的影响?《大湾区会客厅》栏目组从2022年10月布展阶段开始跟踪拍摄,往返于深港两地之间,采访了多位关键人物,寻求答案。

人物:王子耕

地点:深圳市罗湖区粤海城·金啤坊

深圳卫视主持人何嘉琪:“深双”是聚焦深港城市的建筑展,参展人都是如何通过作品展现深圳这座城市的特点?

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总策展人王子耕:首先参展人的选择上,我个人就更倾向选择粤港澳大湾区的艺术家和建筑师。例如本届非常重要的“寰宇城市”板块,实际上是邀请9组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团队来想象9个不同的城市,最后这9个不同的城市发现都是在讲深圳。我们分别给了9个不同的主题,分别表现一个雨水的城市,一个空气的城市等等。有点像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结构,“我在讲不同的城市,我经历了无数的城市”,但最后发现其实都在讲深圳。

深圳是一座包容的城市,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来了就是深圳人”。我觉得这是一座城市最伟大的价值,给“无根”的年轻人滋养和生长的土壤,不去顾及谁的背景,大家都是平等状态,我认为这是一座大型城市最伟大的想法。深圳和其他城市相比,年轻建筑师特别多,青年需要有“深双”这样的平台发声,因此我们也邀请了大量青年建筑师参与,令本届双年展的关注度更年轻化。虽然“深双”是业内最有影响力的展览,它也不应该是只让已经成名的建筑师说话的场所。“深双”本身有一个重要的义务和价值,就是挖掘新力量。

深圳卫视主持人何嘉琪:您怎么看深圳这座城市与“深双”之间的关系?

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总策展人王子耕:每一届“深双”主展场都是换址的,它介入到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角落,去激活每一个不同的空间。这一次我们利用金威啤酒厂,成为又一个对工业遗址改造的成功案例,这个展览以后会带给场地什么样的机会,带给罗湖区什么样的机会,这个是双年展能够提供的价值。一个展览不仅仅是公众活动,也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也是建筑行业一个新的风向标,每一年都会有一个重点关注的主题,也是引领整个行业的一个契机。

人物:张宇星

地点:深圳市华侨城创意园

深圳卫视主持人何嘉琪:第一届到第九届,“深双”在城市中不断更换主展场,而这些旧厂区也因此焕发了新活力,华侨城创意园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宇星:“展览即现场”“展览即城市”是“深双”的题中之义。通过展览的介入,直接改变一个地点,留下一笔遗产是最好的。华侨城创意园最初是一个工业园区,2005年第一届“深双”主展场是在创业园的南区。北片区则完全是一片荒芜,里面甚至有人在养猪。第一届“深双”做完后效果非常好,整个创业园其实通过“深双”的介入激发出活力,三届“深双”之后,创业园已经很火,如今我这里也被称为“设计师建筑师的会客厅”,在这里走在你身边的可能就是一位艺术大咖。艺术家在这里聚集,很多远道而来的著名艺术家,他们不但喜欢这,甚至还把工作室迁来这里落户。当我们觉得华侨城创意园已经完全成熟了,这个地方不需要“深双”了,我们就换到蛇口。现在的蛇口玻璃厂其实已经变成一个深圳筒仓,已然成为又一个因“深双”而起的时尚聚集地。

深圳卫视主持人何嘉琪:建筑师、设计师通过深度参与“深双”,又是如何将展览作为催化城市变化的研究、实验和展现工具,通过展览介入城市发展进程中去?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宇星:人们通常把建筑师跟“坚硬的”建筑联系在一起,觉得建筑师只关注盖房子,其实不是,建筑师关注更多的是城市问题,关注一些非建筑性的话题。比如因“深双”落户深圳的知名建筑师刘珩老师提出的“软硬兼施”观点,就体现了建筑师们的一种思想转向。硬件是建筑师所关注的,但是软件,比如人的行为活动,甚至人的知识思想体系,包括我们展览本身也是一种“软”的体现,都是建筑师特别重视的。

其实双年展的核心价值,实际上可以用一个词定义:“城市思想实验室”。未来城市有没有一些新的思想,提前10年在“深双”做实验,10年以后实验成功了,就变成实际项目在城市里落地。

深圳卫视主持人何嘉琪:告别第九届“深双”,下一届将迎来“深双”20年,您认为未来“深双”的发展动力是什么?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宇星:本届“深双”还没结束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知名建筑师问我关于下一届的报名事宜,包括香港建筑师。“深双”融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筑师、艺术家们,已经开始形成一个大的生态系统,这对“深双”意义重大。有了这个生态系统,“深双”未来才能更长远地发展下去。

“深双”伴随深圳成长,是这座城市的镜像,未来“深双”能否发出更大的声音,引发更大的舆论关注,这些不是“深双”所追求的。我希望“深双”成为这座城市的心跳,就像人们注意不到自己的心跳一样,“深双”能完全与我们的城市生活融为一体,市民们对我们的城市展览习以为常。

人物:林云峰

地点:香港 大馆

深圳卫视主持人何嘉琪:深圳和香港携手共同来举办双年展,从2007年,第一次一起举办到后面两座城市在同一主题下的各自表达,双方是怎样不断地磨合与碰撞?

深港双城双年展督导委员会委员、香港建筑师学会原会长林云峰:我们都邀请优秀参展团队,互相学习,并建立了一个成熟合作机制,每一届一起讨论“我们的主题应该是什么”,但我们并不完全使用同一个主题,而是在同一个大前提之下,有各自特色,每一届都有一些不同的表达,但是彼此呼应,体现了我们“一国两制”的特色。

我们两地推动双年展的学术委员会,包括香港建筑师学会、双年展基金会,过去10多年做了大量工作,互相支持。我记得有一次香港刮台风,我们到深圳开会时已经是3号风球了,正当我们最后要确定当届主题应该是怎么的时候,传来8号风球的消息,我们必须尽快离开深圳。我记得当时大家立刻头脑风暴,定下主题。感觉台风也阻止不了我们的头脑风暴。

深圳学术委员会会参与我们每次策展人的选择,我们也会派出代表出席深圳的学术委员会会议。这样大家的创意、使用的展览手法等等,都可以互相借鉴。比如深圳的UABB学堂令我们深受启发,让市民的参与感更强一些。同时深圳“游牧式”展览形式也引起香港建筑界学界关注,后来我们也尝试学习,在香港展出时不仅仅是一个固定展场,比如本届展出的地方有中环街市,有北角码头,都是一些公共空间,虽然地方不是很大,但实现了让更多香港市民大众可以参与双年展的效果。

深圳卫视主持人何嘉琪:随着采访不断深入,我们看到了双年展给城市空间带来的改变:回到深港双城双年展的起点——深圳华侨城文化创意园从废弃的、甚至差点被拿来养猪的工业区,变成了创意产业的聚集地;位于香港中环的大馆,保留了前警署建筑群的百年历史遗迹,升级成为闹市中心的艺术和休闲空间。

我们看到了深双给两地建筑师带来设计方式的改变:参展人当年的超前的、颇具先锋味道的思考和探索,在多年以后落地在了具体实施的项目当中。

有句话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透过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我们看到城市的建筑不仅有美的维度,更有温度,更可持续,也期待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我们能够找到建筑与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点,让万物在城市中自由生息。

作者|王瑜,深圳卫视《大湾区会客厅》导演

编辑|刘莹,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编

本文章版权属于“直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需转载请回复“授权”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