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b站up主拿着一篇外国论文,大谈特谈所谓的鱼鳞甲来自新亚述帝国。并且拿着一篇外国人写的论文,论证秦汉时代的鱼鳞甲来自西方,然后以新疆为媒介,逐渐传播传播到中国形成了后来秦汉时代的鱼鳞甲体系,也就是说秦始皇兵马俑铠甲和汉代那些铁甲,都是新亚述帝国的子孙了啊。而要有人对他提出质疑,他就表示,这是学术论文,有种你也去写一篇啊之类之类。那么,历史真相是什么呢?
那篇外国论文的作者认为,秦代的骑兵装甲,即没有护肩的背心,与杨海装甲非常相似。因此,可以想象,杨海皮甲的建造是一些兵马俑所穿的围裙状盔甲的前身,真是说的好有道理啊!等等?两者真的那么相似吗?
果不其然,国内也有一篇论文,作者在“仔细观察”之后,发现与中国秦汉时代的鱼鳞甲“十分相似”,为什么“十分相似”呢?因为这副皮甲“也可分出左肩、右肩、前胸、腹块、左肋、右肋、后背、垂缘几部分,整体铠甲用两种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优质熟牛皮制成。”
等等,请问相似就等于一样吗?而且这两者相似度那么高吗?如果相似就等于两者有联系,那下面这两个植物是两种多肉植物,有着十分相似的结构特征,那这两盆植物是一种吗?
但是,很遗憾,这并不是同种植物,它们分别是大戟属和星球属,彼此亲缘关系非常远,只是趋同演化成了这个样子而已。动物,不,植物都能做到的东西,难道专家们就不考虑下吗?
那么,在人类进化中,所发明的器物有没有类似的例子呢?还真有,这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骨梗石刃大刀和阿兹特克的黑曜石刀,都是用较为锋利的石片和黑曜石片镶嵌在骨头和木头之类的材料中。请问,按照专家的话,这两者能凭借相似就判断谁学谁了吗?
有意思的是,这个up主的论文好像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动不动靠所谓的“可能”和“想象”给自己打各种掩护。
因此,这类论文的最大问题无非是,第一靠相似遮蔽一定是,第二混淆相似的定义,第三把明明可能性接近为零的也混淆成所谓的“可能”。
那好,我们来看看,西方的鳞甲和秦汉的鱼鳞铁甲真的“那么相似”吗?中国同时期真的没有类似的甲胄吗?先说下所谓的西方大部分的鱼鳞甲是哪种结构的:将一排甲片互相叠压并缀连接在皮革或者布料上面,然后再把下排的甲片缝制在上一排甲片下面,形成两层叠压结构,后世不少罗马的青铜鳞甲也是类似的形制,也就是把钢甲片用绳索编缀在皮件或者布料上,稳定地构成一体,而皮件则了最后一道防护屏障。
而秦汉“鱼鳞甲”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呢?甲片依次叠压排列,相邻侧边的孔相重合,连缀至另一端打一绳结,然后返回下一排。下排和上排的甲片排列次序一致,但各错开半片位置,并把下排甲片之上端压在上排之下。连缀时先使绳索穿过相邻甲片重合之侧孔,再引绳穿过本片上角孔、穿过上排甲片下端之纵孔和下排邻近甲片之顶角孔,如此逐片逐排往复缀合,使甲片左右连定并与上排结成一体:
第二式 用于连缀左右两肩,甲片也属第一种。左、右肩各由3排甲片组成。以左肩为例,其第1排 和第3排的连缀法分别和第一式之连缀法相近,第2排用中腰孔组编,甲片的排列和第1排一致。编成3排后再行组合,第3排作倒置,第2排压在第1、3排之上,其顶边还用丝织物包出窄缘组成后,无论是左肩还是右肩,甲片均作自前向后依次叠压顺序。两启组合形式完全相对称。
也就是说,秦汉鱼鳞甲的编缀方式与西方的鳞甲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的鱼鳞甲是一种小甲片的“札甲”,上下两排甲片是有丝线连缀的。比如下图的罗马鳞甲,上下两排甲片并没有丝线缀连,而这种鳞甲在欧洲的沿用历史非常长,而汉代中原地区则几乎未出土类似的鱼鳞甲……也就是说,汉代的“鱼鳞甲”归根结底还是一种扎甲,而不是那种离开织物和底衬就无法成型的鱼鳞。
所以,以后大家只要看到把中国式札甲当成西方鳞甲的“专家”,把他当空气就可以了。那么这种鱼鳞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也就是从下往上进行挑刺,而中式札甲上下两排甲片是有丝线重叠的,虽然不敢说能不能防御从下往上挑刺,但总之区别还是跟西方鳞甲很大的。
事实上,在现实的考古研究中,很多学者严重低估了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流动性,尤其在通过出土的实物追溯器型起源和文化上尤为如此,而且此种方法也大都适用于研究恐龙时代和上古时代的文化中,而且有时候误差往往在几百年乃至上万年以上。对于有丰富文献记载的古典时期,这种做法就显得较为鸡肋了……
尤其是面对这种没有文字记载的传播,单单靠器型的演变是很说不过去的,因为文物的出土具有较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比如说二里头是不是夏朝的论证上,我们现在能通过文物来得知二里头是个广域王权国家,但是因为缺乏文字这类的“身份证式”的证据,我们就不能一口咬定它是夏朝。
再比如说国家官方层面的考古发掘当中,宋代弩机的实物数量几乎接近于零,同时期的中国弩机仅仅有辽国和西夏的,假设我们不知道大量关于宋朝弩兵的历史记载,那岂不是钦定“宋朝几乎没有弩兵”了?
而且认为中国鱼鳞甲来自西方的人往往不知道中国鱼鳞甲的最早形象反而出自南方的楚国,而不是北方的秦国:
再就是先秦时期中国也出土了铜片甲,但是由于没有没有叠压关系,一般被认为成是皮甲的加强件:
而更晚的苪国热锻铜甲则更成熟,甲片明确的出现了叠压关系。而且,苪国灭亡时间在公元前640年,至于洋海墓地的铠甲断代,大概前7世纪到前4世纪之间,这等于说老子像儿子了。
因此,开头提到的这两篇论文在逻辑链条上就是彻底错误的,因为相似根本不等于直接有关系。
更为可笑的是,石鼓山墓出土的商末周初的热锻青铜甲也被钦定成“可能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产物了,被认为是将欧洲热锻青铜甲和中原皮甲结合起来的产物。
对此,我只能说,学者们固然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权利,但是请不要动不动拿相似等于有父子关系这种论调来套,更不要把“百分之0.1的可能”也混淆成所谓的“可能”和“或许”。
秦桧陷害岳飞的罪名叫什么,大家都心知肚明。
总有些坏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