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条文134

伤寒论条文134

00:00
12:40
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侬,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本条论述大陷胸汤证的成因与证治!
这条是承接前面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接着详述其证与治。
①“太阳病,脉浮而动数”
是说太阳表证脉象浮而且动数。“浮”,说明病在表,“动”,是脉跳突摇摆,滑的厉害!王叔和认为脉动是关脉如豆摇摇谓之动,其实这是有问题的。这个脉无论在哪一个部位上跳突摇摆,都叫做动,不一定限于关上。“数”就是快。
②“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这是解释这几个脉经常所主的病证。
“浮则为风”,是说脉浮病在表,是风邪在表的意思。
“数则为热”,脉数就是有热。
“动则为痛”,摇摆跳突的这种脉都是主疼痛。
“数则为虚”,数本主热,但热盛会伤津液,所以数脉也主虚。比如在肺结核末期,脉都会见细数无度,这就是主虚,所以数脉既主热、又主虚。
③“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因为病在表,所以才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这个症候和这个浮而动数的脉正相应。
我们看一下:“浮则为风”,脉浮主病在表,所以头痛发热。“数则为热”,脉数是热。“动则为痛”,脉动主疼痛,头痛正是其应。“数则为虚”,数是热,热引起微盗汗出就是虚了。其实这几句话,略显多余,去掉也挺好。那就变成——“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有医家认为这几句话可能是王叔和后加入的,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其实没必要解释这几句话,就是为了说明脉象与太阳病在表,而表还未解这个症候相应,因为仍然恶寒。
那么既然太阳病在表还未解,依法就当汗解。而医者在这里却误用了下法。
④“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侬,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由于太阳病表未解,应该汗解而医者却误用了下法,于是就出现了上面的这些证候,这种情况可以用大陷胸汤治疗。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
“动数变迟”,由于下之虚其里,使胃气虚了,同时,邪热内陷入里了,所以动数之脉就变成了迟脉。
“膈内拒痛”,是指胸膈部位疼痛拒按。拒痛是正与邪相争而疼痛。这与我们前面97条讲的小柴胡汤证相类似,小柴胡汤证正邪相争的部位在胁下,而这个相争的部位在膈内,膈内是指胸膈部位,也就是胃部。
“胃中空虚,客气动膈”,这是解释这个病的成因,就是由于误下致使胃中空虚,而邪气趁胃中空虚而动于膈。客气就是指邪气,也就是说表邪即热邪趁着下后胃中虚,内陷而动膈。
“短气躁烦,心中懊侬”,这是邪热入里的表现。懊侬是心中烦热,闷乱不宁,这比躁烦的程度更重!
“阳气内陷,心下因硬”,结胸证是热与水相结。如果仅有热并不结胸,而阳气内陷就出现了水与热结,因为这个阳气就是水分。我们知道在表证的时候,阳气是重于表的。但由于误用了泻药,邪气便乘虚内陷了。于是,外面的体液、水分也会随之内陷。阳气就是水分、体液、津液,也是我们常说的精气。我们在太阳病的时候讲过:表证的时候,人体尽量把体液向体表输送,而当病邪入里了,那么体表的津液也会随之入里,这就是“阳气内陷”。那么既有邪热,又有水分,水与热结,所以“心下因硬”,心下这个部位因热与水结而硬、痛,这就是结胸。
“大陷胸汤主之”,这种情况用大陷胸汤治疗。
⑤“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假若虽然邪热内陷,即阳气也内陷,但也有不结胸的。“若不结胸,但头汗出”,如果不结胸,那么这个内陷的邪热就会循里上攻,于是就只有头部有汗出。热循里上攻,却不能从别的部位外越,所以“余处无汗”,别的部位没有汗。“剂颈而还”,就是只有头上有汗出,但从脖子以下却没有汗。这里这个“剂”通齐。
“小便不利,身必发黄”,此时如果再遇到小便短少或排尿困难的情况,那么身体就一定会发黄疸。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再分析一下!
因为阳气内陷,水分入里了,而小便不利,这就造成湿不得外泄,于是湿与热就会相郁于里,这样身上就会发黄。
加上这一段是为了说明不仅结胸证是水与热的问题,而发黄即黄疸也是湿与热的问题。如果湿与热结于上,结于胸膈,就是结胸;如果湿与热郁于里而不结胸那就会发黄疸。也就是说结胸与黄疸都是湿与热,也就是水与热相结,结于胸膈叫结胸;而水与热相郁于里而不结胸那会发黄疸。如果结胸就要用大陷胸汤治疗,而发黄,这里并没有讲怎么治疗,但是后面有。
我们下面再讲一下大陷胸汤这个方剂!
大陷胸汤是一个比大承气汤还猛峻的药。大黄、芒硝的用量都特别重,大黄是六两,有的书上没有“去皮”。芒硝一升,一升就是一茶杯。甘遂一钱匕,甘遂是个毒药,不能多用。这三味药,“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芒硝不要多煮,“内甘遂末”,然后把一钱匕甘遂末加到药里。“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服用这个方药一般都是得快利,就是泻下会相当的严重,所以这个药是不能接连服用的。
结胸是个大病、重病,而大陷胸汤又是个猛药,用之不当就容易出现祸患,所以前面132条和133条都强调治疗这个病一定要及时,更要把握好时机,既不可用之过早,也不可用之过迟。132条:“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就是说如果结得不到那个程度,而脉还浮大或浮滑,这种情况不能用大陷胸汤,“用之则死”。133条又说:“结胸证悉俱,烦躁者亦死”。就是说如果结实之后,患者又出现烦躁不宁,这个时候再服用这个药也是不行的,虽下之,也是死,这就是服用晚了。
结胸病很少见,可是,如果我们以后在临床上遇到这种病,那么一定要把握好用药的时机。其实这个病就是西医所说的肝癌。下面还有相应的解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Dove_鸽子

    问老师,前面说一两为9克 后面154条又说是3克,请老师指教,我应该怎么看这个重量,谢谢

    听友21660188 回复 @Dove_鸽子: 胡老认为伤寒论中的一两大约等于现在9克。因为伤寒论中一般的方剂都是一煎三服,也就是一剂分三次服用。胡老所说的用量,一般都是服一次所用的量,故伤寒论中一两,服一次的药量就为3克。 你说的154条,分温再服是分两次服用,正常应该是9克,但胡老的习惯一般都是分三次服用,所以提到一两,一次服用就是3克。 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