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江豚搁浅钱塘江边,获救后一幕让人意外

两只江豚搁浅钱塘江边,获救后一幕让人意外

00:00
05:43

今天上午7点多,

嘉兴海宁市黄湾镇盘头上附近的钱塘江内,

有两只江豚搁浅。

记者了解到,

这两只江豚一大一小,

幸运的是,一个多小时后,

它们在丁桥镇新仓江域成功放生。

150米外的沙滩上,

两只江豚搁浅

最初发现江豚搁浅的,是附近工地上的一位工人。今天早上7点多,在离江岸约150米处的江面上,发现有两条鱼在扭动尾巴。

“我以为是鲢鱼或是青鱼,肯定搁浅了,就下去看看。”目击者拿着一根木棍小心翼翼靠近,但他从没见过这种“鱼”,蓝蓝的身体,个头看起来比一般的鱼大,还挺可爱的。

“会不会是江豚啊?”情况紧急,他马上回去告诉工友,8点多,工友报警。

9公里外,海宁派出所接到了报警。朱培洪是派出所的消防队长,立即第一时间带人赶往现场。

“江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对它的救援一定要快。路上我就在做功课了,江豚该怎么救,可能会用到哪些设备,该用什么方案,都要心中有数。”抵达现场后,朱培洪发现,两只江豚在离岸150米远的沙滩上,“用手机放大看,确实有两个影子在动,那肯定是要实施救援了。”

公安、消防、农村农业办、社会治理办、应急办……救援应急预案启动。

虽然救援江豚是第一次,但朱培洪路上功课做了不少,再加上之前杭州等地有江豚搁浅时,他还看过直播,掌握了不少知识。比如江豚的救援,争分夺秒,不能让它们鼻子里有沙子,救援过程中也不能划伤它们的皮肤。“被发现的时候,肯定是已经搁浅了一段时间了,所以一定要快。”

橡皮艇、吊臂都用上了,

寻找合适区域放生

江豚搁浅的位置,水面只有一两厘米深,而今天海宁涨潮的时间,在中午12点左右。

“等涨潮肯定来不及,要先把它们拉上来,然后找合适的区域放生。”为了更好地保护江豚的皮肤,现场动用了充气的橡皮艇,还垫上了软软的无纺布、海绵。

大家拖着橡皮艇,光着脚,踩着泥泞的淤泥,一步步往江豚靠近。

“它们挣扎力度比较小,估计是搁浅有点时间了,三四个人合力把它们抱进橡皮艇,盖上湿布,不停地往它们身上淋水,避免皮肤干燥脱水。”朱培洪说,两只江豚,一只大概30几斤,一只20几斤,“大的这只肚子附近好像有点血迹,不过状态还行。”

两只江豚被迅速转移到了岸边,利用抢险救援车吊臂运送皮划艇上岸,再驱车追潮,载着两只江豚来到丁桥镇新仓江域。

“这里水深比较合适,靠岸附近都有差不多半米深。”朱培洪说,放生区域是一个滩涂,大家推着橡皮艇进入钱塘江中。9点18分左右,在大缺口离岸20多米、水深1米多处,救援人员将两只江豚放入江中。

此时,还发生了一个小小插曲。

不知道是海水洋流的影响,还是小小江豚们舍不得离开,它们重新游回岸边,绕了一圈,才重返江中。

“看起来就像是跟我们告别一样,跟我们打个招呼,它们就回去了。”不放心江豚的情况,现场一架无人机一直跟随,大约10分钟后,江豚们越游越远,进入了深水区,看不见它们的身影了,放生成功。

朱培洪和参与救援的人员,直到这时才松了一口气。“像这种江豚救援还真是第一次参加,还好之前做过很多功课,关键时刻用上了,能马上做出方案,节省救援时间,提高了成功率。”

两只江豚为东亚江豚,

或觅食间赶上退潮不小心搁浅

潮新闻记者请教了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博物馆的陈健老师。他通过突出的背脊形态判断,这次搁浅的两只江豚是“东亚江豚”。江豚有好几个种类,生活在长江里的叫“长江江豚”,生活在黄渤海、东海海域的江豚常为“东亚江豚”,生活在南海海域多是“印太江豚”。这次搁浅的两只江豚一大一小,陈健分析,“从图片和视频上看,大的江豚应该是成体,因为东亚江豚的体型最长2米左右,体型较小的或为亚成体,但因为没有具体测量数据,无法准确判断。”

至于搁浅的原因,陈健表示,因为不在现场,无法了解江豚的具体情况,从视频上看两只江豚的状态都还行,很有可能只是觅食间正赶上退潮不小心搁浅。

这已经不是钱塘江段第一次发现江豚了。陈健表示:“这很正常,江豚是东海区近岸最常见的一种小型鲸豚类,而眼下正是部分河口鱼类如鲻鱼的繁殖期,可能会把江豚吸引到近岸。”

来源:潮新闻 记者 朱丽珍 段罗君 通讯员 徐卉婷 金雯怡 程石冰 王潞

值班编辑:董箫乐

大家都在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