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厂文化街(商业、货币、赋税)

琉璃厂文化街(商业、货币、赋税)

00:00
04:05

今天要讲的是琉璃厂文化街
    以经营古玩字画、碑帖旧拓、石砚笔墨、线装书籍闻名的北京琉璃厂文化街历史十分悠久。它的前身是辽代的海王村。元朝初年,官方在该地建立烧制五色琉璃瓦的窑厂,得名“琉璃厂”。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因兴建紫禁城,琉璃窑厂规模急剧扩大,成为工部所属的五大工厂之一(其余四厂为神木厂、 黑窰厂、大木厂、台基厂),附近百姓俗称之为“厂甸”。明朝初年的琉璃厂虽然规模已经很大,但附近人烟稀少,河流、池塘、高岗、下洼遍布,还完全是一片郊野景色。明朝末年,琉璃窑厂迁往京西门头沟琉璃渠村,厂甸开始出现住户和供举人、进士进京会考时落脚下榻的会馆。
    清朝康熙年间,原在东华门、灯市口一带的灯市移至琉璃厂。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六,这里,白天百戏杂耍,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晚间张灯结彩,火树银花,亮如白昼。众多出售古玩、字画、食物、鲜花、珠宝、衣物、杂货的商贩纷纷云集此地,搭棚摆摊,高声叫卖,使琉璃厂成了“一市人如海,尘从隙处穿。帷车排巷窄,社火压场圆”的熙攘闹市。
    到了乾隆初年,原在广安门内 慈仁寺(即今报国寺)的书市移至琉璃厂,同时琉璃厂原有的一些书摊也扩展成为书肆。到了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四库馆、大集天下藏书时,琉璃厂便发展成以书业为中心的文化街市。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景况是:“秦碑汉帖如云屯,书籍笺素家家新。桥上杂技无不有,不见何戏唯喧声。”另外,还有许多卖古董、法帖、日用杂品的,裱字画、雕印章、包写书信、刻板镌碑的。盛况空前,兴隆已极。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琉璃厂文化街逐渐衰微破败。解放以后,它又焕发了青春。但“十年动乱”中它又被当作“四旧”而遭到破坏。1981年,北京市政府决定恢复琉璃厂文化街。这条中外闻名的古都名街全部方砖墁地,两侧店铺均采取清代民式古建形式。漫步其间,不禁叫人流连忘返。

今天是 癸卯年 闰二月初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