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第23个世界睡眠日,有关睡眠的多份报告引发关注。《2021都市打工人睡眠报告》显示,最能熬夜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及广州。《2021运动与睡眠白皮书》显示,有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另外,《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等,也披露了不少重要信息。
睡眠是关乎国民健康的大事。有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会加大患心脑血管疾病、抑郁症、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损害认知功能、记忆力和免疫系统。所以,健康中国行动提出倡导性目标:从2022年到2030年,成人每日平均睡眠时间要保持在7到8小时。然而,部分国人的睡眠时间、睡眠质量均不理想,有研究者最近指出,“过去10年,国人每天的平均睡眠时长逐年缩短,并且睡眠质量不断下降……”
究竟什么因素影响国人睡眠?从科学角度看,主要是四大因素:一是环境因素,如声音、光线等影响睡眠;二是心理因素,如心理压力过大会影响睡眠;三是习惯因素,如追剧、玩游戏、刷视频影响睡眠;另外,某些疾病也会影响睡眠。有调查显示,“看手机或上网导致睡眠拖延”“工作或学习时长挤占了睡眠时间”以及“失眠”等因素,影响国人睡眠时长。也就是说,影响国人睡眠的不外乎这些因素。
可能有人会认为,年轻人睡眠不足是因为正在奋斗,将本该睡觉的时间用于工作或学习,这种精神值得肯定。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透支健康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还有人会说,睡眠是个人的事情,只能个人去解决睡眠不足的问题。但笔者认为,当超3亿国人存在睡眠障碍,就不只是个人问题了,也是公共问题,应该将这个问题纳入公共治理、公共服务的范畴,以解决影响国人睡眠的共性问题。
比如说,夜间光污染、噪声等问题,会影响部分居民睡眠,这一方面,需要各个城市在发展“夜经济”安排“灯光秀”的同时,要统筹兼顾城市居民的“睡眠权”。再如,鉴于失眠人群规模庞大,应该鼓励医院开设“睡眠门诊”,提供专业诊疗服务,引导失眠人群及时就医。目前,有部分地方医院已开设了睡眠科,从当前情况看,就诊患者在增加,说明对“睡眠门诊”有一定的需求。但大多数医院,至今尚未开设睡眠门诊,还需要鼓励。
当部分人意识不到失眠的危害性,就需要有关部门向公众普及睡眠知识,提升睡眠意识。当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压力变成国人睡眠障碍,减负减压也需要有关方面完善公共服务。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就保障学生睡眠作出了相应安排。但成人睡眠时间不足,则缺少相关政策设计,值得研究和探索。总之,不能将3亿人睡眠障碍当成个人问题。
重视解决睡眠障碍,对个体而言,既可提升今天的生活质量,也可避免明天患上相关疾病;往大处而言,今天重视预防国人睡眠问题,既能提升国民的健康指数、幸福指数,也能为明天节省医保资金、减轻财政补贴压力。所以,要“清理”3亿国人的睡眠障碍,需要个体和公共服务部门共同努力。其中,“最能熬夜城市”“最能熬夜人群”等,应当成为破除睡眠障碍的重点。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