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闻是深圳卫视全媒体新闻品牌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当地时间3月20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抵达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习近平继续当选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访,也是新一届中国政府的外交开篇之作。行前,习近平在俄罗斯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我即将对俄罗斯的访问,是一次友谊之旅、合作之旅、和平之旅。
全文→《踔厉前行,开启中俄友好合作、共同发展新篇章》
友谊之旅
此访是习近平时隔三年多再次访俄,也是继2013年之后,习近平再次将俄罗斯作为其就任国家主席后的出访首站。
十年间,两国元首会面达到40次,政治友谊经得起任何国际风云变幻考验。此次访问是习近平自担任国家主席以来第九次踏上俄罗斯土地。十年间,中俄两国元首就推动中俄关系提质升级、维护地区安全稳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达成一系列重要战略共识。从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东方经济论坛,从索契冬奥会到北京冬奥会,两国办大事、办喜事,两位元首都会亲自出席。今天的中俄关系平等、成熟、稳定、坚固,既不是领导和被领导的“主从关系”,也不遵循西方“我者他者”的同盟逻辑,具有清晰历史逻辑和强大内生动力,经得起任何国际风云变幻考验。
十年间,中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不断夯实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友谊基础。2023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中国视俄罗斯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最主要、最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中俄关系已成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关系典范。十年间,中俄人文交流日益密切,促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双方友好的社会民意基础更加稳固,为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保持高水平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中俄相继成功举办了中俄国家年、中俄语言年、中俄青年交流年、中俄旅游年等活动,中俄两国积极发展人文交流与合作,加强民间交往,广泛弘扬条约确立的和平理念,推动两国社会各界相识相知,是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使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具有更加坚实的社会和民意基础。中俄两国民调显示,两国民众对彼此认知、两国关系、美西方对华污名化的态度具有积极评价,两国民众对中俄关系的整体评价一致,评价较高且相互认可。不断向前发展的中俄关系为中俄人民理念沟通、文化融通、民心相通,共同传递中俄世代友好的接力棒提供坚如磐石的后盾。
合作之旅
习近平在署名文章中回顾了两国近年来的务实合作成果,并特别指出。两国双向投资规模持续增长,能源、航空航天、互联互通等领域大项目合作稳步推进,科技创新、跨境电商等新兴领域合作势头强劲,地方合作方兴未艾,为两国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为双方各自发展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务实合作是中俄关系发展最强大的内生动力之一,两国全方位务实合作将持续深化。近年来,中俄关系始终保持健康发展势头。2013年,习近平主席出访俄罗斯,同普京总统一道掀开中俄关系新篇章。2015年,两国领导人互访并签署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极大地丰富了中俄双边关系内涵。2019年,中俄元首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标志中俄关系达到新高度。2021年,习近平主席与普京总统共同宣布决定《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延期,意味着双方在更高起点、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推进合作,继续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中俄动力。2022年2月份,普京总统访华并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期间双方有关部门和企业签署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远东天然气购销协议》等十数份合作文件,务实合作进一步走深。中俄经贸合作稳步推进,能源、投资、金融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领域合作取得新成果,为两国全方位务实合作提供了助力。
中俄经贸合作不断深化,为两国双边关系不断提升增加了附加值。在中俄两国高层频繁互访、全方位合作加强的背景下,中俄经贸关系持续升温,两国经贸合作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中国连续13年稳居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12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881.6亿美元,同比增长11.2%。2018年双边贸易额达1070.6亿美元,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21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为1468.87亿美元,同比增长35.9%。2022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1902.71亿美元,同比增长29.3%。2023年有望提前实现中俄贸易额翻翻的合作愿景。在当前国际贸易和投资低迷、保护主义加剧的复杂形势下,中俄经贸合作取得如此进展更显难能可贵。此次中俄两国元首会晤将围绕共同关心的务实合作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双方将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提高中俄两国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总量,丰富贸易类型,实现总量再次翻倍。并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推动中俄经贸合作行稳致远。
中俄能源合作不断拓宽“长宽高”,是两国合作的“压舱石”。 近年来,两国能源联系更加紧密,中俄原油管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田湾核电站1号至4号机组等重大能源供应项目稳定运行,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南段工程、田湾核电站7号和8号机组以及徐大堡核电站3号和4号机组建设等新开工项目进展顺利。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两国能源贸易持续扩大,目前俄稳居中国第一大能源进口来源国,保持第一大电力进口来源国地位,并且已经连续3个月超越沙特阿拉伯成为中国最大石油供应国。双方能源合作的显著成绩诠释了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广阔发展潜力。未来,中俄将全面构建能源伙伴关系,在传统能源合作基础上,不断推动两国清洁能源战略项目对接,确保两国能源供应链稳定。
中俄金融合作未来可期,两国企业期盼金融实现互联互通。近年来,近年来中俄金融合作快速发展,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合作层次逐渐加深,合作方式也不断创新。在本币结算领域发展势头强劲,人民币在中俄双边贸易结算中占比自2014年的3.1%已提升至2021年的17.9%。当前俄在国际结算中使用人民币的数额跃居世界第三,数据显示,俄占中国大陆以外人民币贸易结算总额的4%。本币结算对中俄双边贸易的促进优势越来越显著,两国企业对本币结算需求与不断上升,期盼金融实现互联互通。在地方金融合作上范围不断扩大,以黑龙江为例,在合作机制、本币结算、现钞调运、跨境融资、银联卡支付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此外,哈尔滨新区对俄金融合作初见成效:成立了全国首家中俄跨境金融服务中心,中俄金融联盟加盟金融机构68家;联盟成员成功合作4项跨境金融融资业务,金额达到126亿元;搭建了中俄本币结算交易平台,建立了中俄跨境电商在线支付平台,建设了对俄投融资平台。未来,中俄将继续扩大金融合作范围与领域,推动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提高本币结算率,实现范围两国支付、保险、评级系统对接。
和平之旅
2013年3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
此次访问是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习近平第一次访问莫斯科,外界高度关注中俄两国将对乌克兰危机问题进行怎样的沟通。2013年,习近平就任后出访第一站便是俄罗斯。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习近平主席首次向世界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提供了中国方案,这同美国拉帮结派、党同伐异形成鲜明对比,疫情危机、乌克兰危机等问题交织叠加更加说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性和紧迫性,也更加彰显了中方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的必要性。
中方坚定不移主张和平,为地区和平而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在乌克兰问题上,中方始终站在和平一边,站在对话一边,站在历史正确一边。今年2月,中方发布了《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中国在乌克兰危机的立场一直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和是非曲直,强调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希望和平处理多方矛盾,同时劝和促谈。同时反映出中方对乌克兰危机的核心问题的立场,即在中俄关系上要深化友谊推进合作,在乌克兰问题上则是坚定地主张和平,为和平而来。
中国在劝和促谈、通过对话协商化解国家间矛盾分歧上发挥了重大作用。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美国对乌克兰危机的表态,美国多次公开表示现在乌克兰不能谈,声称如果现在谈和平吃亏的是乌克兰,但实际上美国想表达的是:“乌克兰危机和平解决不符合美国实际利益,和谈吃亏的是美国”。尽管美国进行反对,并以各种方式表达不满,但中国劝和促谈的作用已为国际社会所广泛了解。乌克兰方面的表态也让美国对污名化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的方案显得站不住脚。在中国成功调解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化敌为友、达成和解后,秦刚外长和乌克兰外长的通话表明乌克兰虽然受到美国的极大压力,但是也希望看到中国能在劝和促谈中发挥重要作用,中方的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的方案正在形成多方共识。
中俄奉行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基本原则,两国关系不会受霸权所要挟。近年来,中俄关系一直保持着非常高水平的发展,但因为乌克兰危机等原因受到外界的一些误读,美国等西方国家污名化中俄合作,甚至要挟中国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必须要选边站队。但中俄两个世界大国的合作是基于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基本原则,从中俄交往的历史来看,两个主权国家始终奉行的都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两国的合作也是基于维护地区和平发展为主基调,在乌克兰危机发生前后两国均保持着正常的交往,现在不会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未来更不会受到来自强权政治与霸权的要挟,中俄合作的独立价值和世界意义不应被抹黑。
十年风雨路,一路共同行。中俄关系在百年变局中能够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基本原则上不断深化两国务实合作,这来源于中俄关系的主基调:友谊、合作、和平。
作者:孙祁,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博士后
本文章版权属于“直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需转载请回复“授权”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