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文学”爆火,我才真正读懂路遥的这本书

“孔乙己文学”爆火,我才真正读懂路遥的这本书

00:00
08:56
最近,“孔乙己文学”爆火全网。

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的一个读书人。

他喜欢身着长衫,因为长衫这是读书人身份的象征,地位高于干粗活的“短衣帮”。

他只能站着喝酒,因为他贫困潦倒,口袋里经常连一个铜板都没有。

这样一个可悲的知识分子,恰好击中了百年后许多人的痛处。

网友叹息自己成了“现代版孔乙己”。

“读书让我不满足于现状,但又无力改变现状。”

“如果没有读过书,我一定心甘情愿地去工厂里拧螺丝,可是没有如果。”

都说读书是一个敲门砖,但对他们来说,学历,是下不来的高台,是脱不掉的长衫。

一时间,“读书无用论”又引起了一波共鸣。

读书真的无用吗?

同是底层人,孔乙己被困在咸亨酒店里,《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孙兰香却走出了双水村。

当我再读《平凡的世界》,发现不是读书没用,而是我们还未能深谙读书的意义。

……

网上有一个问题:

我读了那么多书,拿的工资却跟流水线工人一样,意义在哪儿?

有人这样回答:

“看着处境一样,但实际上,因为没读书,这可能是他们的上限,因为读书,你还有无限可能。”

我们读的每一页书,都是成长的刻度。

书如舟船,载我们抵达远方。

……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管窥效应”。

一个人的眼睛,只能通过一根管子看东西,便只能看到管子里面的东西。

不读书的人,容易受限于眼前的方寸之地。

读书的意义,是让我们以知识为跳板,从不同维度看待世界,从更高的层次审视自己。


鲁迅把孔乙己的迂腐刻画得淋漓尽致。

孔乙己因为懂得“回”字的四种写法而沾沾自喜,把这个当学问四处炫耀。

有时,我们也与孔乙己无高下之分,以为死记内容便行,以为考个高分就一劳永逸,却不知读书的意义,在于开茅塞、得新知,在于提升认知。

……

《平凡的世界》里有一句话:

一个人一生中总有个觉悟时期,而这个觉悟时期的早晚决定了这个人一生的命运。

读书的过程,就是觉醒自己的过程。

当你真正把书读透,对世界的见解自然也会比别人深刻。

……

认知的高度,就是你人生的高度,当你认知跟不上,财富自然也守不住。

书中有破局之法、处世之道,我们把书读透,自会踏出一片坦途。


罗翔说过一句话: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无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鸿沟。

“孔乙己文学”中弥漫的悲哀,大抵也是源于此。
你曾寒窗苦读,以为是天之骄子,有时却沦落到一文不值。

揣着一纸文凭,以为是金字招牌,可工作的苦无处安放,生活的难接踵而至,入眼皆是不如意。

似乎,读的书越多,心中的苦越浓。

法国诗人勒内·夏尔说过:

理解得越多就越痛苦,知道得越多就越撕裂。

但他有着同痛苦相对称的清澈,与绝望相均衡的坚韧。

前者因书咀嚼到苦涩,后者因书获得力量。

……

路遥说:“只有一个人对世界了解得更广大,对人生看得更深刻,那么,他才有可能对自己所处的艰难和困苦有更高意义的理解。”

如果只是寄希望于读书换来名利,一旦事与愿违,人必然深陷痛苦中。

读书的意义,是在心中建立一个坚实的壁垒,用来驱赶迷茫,用来对抗苦楚。


晓霞曾问孙少平对未来有什么打算,他说:

“我没有考虑那么多,我面对的只是我的现实。”

孙少平看了很多书,却没有眼高手低,理智而清醒。

他心在天上,纵览多元的世界;但脚在泥中,积跬步以至千里。

当我们如孙少平、孙兰香一样把书读懂了,才不会让学历成为身上的镣铐,而是让读书成为一把打开人生的钥匙。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