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论》 第七讲 第一章 学而时习之

《论语讲论》 第七讲 第一章 学而时习之

00:00
15:04
第二个以“习”字为趣。趣是要径,成圣必须要经历的途径。圣贤之道重在一个习字,习是练习、实践,把我们所学的圣贤教诲,认认真真地在自己的日常工作、生活当中去练习、去实践、去运用,这样就能得
到圣贤的受用,这个受用就是“不亦说乎”。如果只是学,没有去习,就是《弟子规》讲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没有用,都是口头上、文字上的,不是实学。所以“学贵力行”,要真去干、真去用。
我的恩师讲了两个概念,儒学和学儒。儒学是什么?只是在口头、文字上去学这些道理,没去用,那不是实学,美其名曰叫儒学。一个儒学学者,能够讲“四书”、“五经”、“十三经”,讲得头头是道,能够拿博士学位,能够当教授,发表很多论文,这是一个儒学家。但是能否真正“不亦说乎”?还是天天有很多烦恼,很多痛苦,《大学》讲的好
乐、忿懥、恐惧、忧患,能不能放下?真能放下这些烦恼,就真正得到喜悦,这才叫学儒。学儒是学什么?学孔老夫子、学孟老夫子,学得和
圣人一样,这叫学儒。我们读“四书”,学《论语》,目的是学儒,不是
研究儒学,文字上的这些当然有用,它能指导我们学儒,但是我们不能
执著在文字语言上而没有去力行。所以,儒学和学儒这两个概念是不同
的。
行门的关键就在于格物,就是《大学》里讲的格物。格是什么?格
斗;物是物欲,自己的陋习、烦恼、欲望,这些现前了,障蔽了自性,
使自己的明德本善透不出来,所以要跟它们格斗,要把它们压下去、控
制住,让它们不能起现行、不能起作用。时间久了,成为自然了,格物
的功夫就成就了,我们就致知了。致知是恢复自己的良知,良知是本有
的,然后我们就能诚意,就能正心,最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成圣人了。《论语》讲“克己复礼为仁”,克是克服。克服什么?自己的
毛病、习气、烦恼。复礼的复是回归,礼是自性的性德、明德。仁、
义、礼、智,这是性德,回归性德了。如何得到?从克己的功夫中得
来,就是格物的功夫,这就是习的内容。所以学了一定要去做,真干、
真放下,这叫学而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赵斌频道

    好的,可以互粉

  • 小续枝雨

    占个楼下午好☕求个粉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