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遇春(1906~1932),福建闽侯人,别署驭聪,又名秋心,民国散文家,1906年出生于福州城内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8年秋考入福建省立第一中学(今福州第一中学)。
1922年暑假始,梁遇春先入北京大学预科。
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于1928年毕业,因成绩优秀,留系里任助教。后由于政局动荡,北大工作陷入停顿状态,梁即随温源宁教授赴上海暨南大学任教。
1930年又与温源宁同返北大,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负责管理北大英文系的图书,兼任助教。
1932年夏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年仅27岁。
梁遇春在大学读书期间,就开始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并兼写散文,署名梁遇春,别署秋心、驭聪、蔼一等。他的译著多达二、三十种,多是英国的,也有俄罗斯、波兰等东欧国家的,其中以(英)《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影响较大,成为当时中学生喜好的读物。他的散文则从1926年开始陆续发表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及《新月》等刊物上;其中绝大部分后来集成《春醪集》(1930年)和《泪与笑》(1934年)出版。他的散文总数不过五十篇,但独具一格,在现代散文史上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堪称一家。好友冯至称他足以媲美中国唐代的李贺,英国的济慈,德国的诺瓦利斯。尽管梁遇春不是诗人,他的散文却洋溢着浓浓的诗情,成就虽不能与这几位短命的诗人相比,然而短短六年的丰富著述证明他们的才情与勤奋。
你录的声音真好听,可以互相关注交流一下吗?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