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兵家智慧故事
惹不起的躲,不能躲的惹
混战之中,最重要的是分清敌友,确定进攻的主次。以卵击石自取其辱,兼并小国才是上上之选。春秋初期周室衰微,天子的地位实际上已经被架空,群雄并起追逐霸业。郑庄公巧妙地运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君主。但是当时郑国的地理位置比较尴尬,郑国位处中原腹地,和东面的宋国、北面的下国积怨很深,由于地缘政治的因素,这些矛盾还十分尖锐,郑国时刻都有被从东、北夹击的危险。于是郑国在外交上与泗上的邾、鲁等国结盟,不久又与实力强大的齐国在石门签订盟约,把钉子插入敌人后方。公元前719年,宋联合卫、陈、蔡共同攻打郑国,鲁国被胁迫助战,使郑国东门被围困五天五夜,且粮食被收割。经此一役,郑国已感到本国与鲁国的关系还存在变数,就抓住机会与鲁国重新修好,共同对付宋、卫。公元前717年,郑国以帮郑国为名攻打宋国,同时主动派使臣到鲁国积极发动外交攻势,把郑国在鲁国境内的领一访枋重新交归鲁国,果然鲁国很高兴并与郑国重修旧谊。齐国也出面调
停郑国和宋国的战争,郑庄公尊重了齐国的意见与宋国修好,齐国很有面子,因此也对郑国加深了感情。等到和诸侯的关系理顺了之后的公元前714年,郑庄公以宋国不朝拜周天子为借口,以周天子名义攻打宋国。郑、齐、鲁三国组成联军,攻占了宋国大片土地。宋、卫军队用围魏救赵之计,避开联军锋芒攻入郑国。关键时刻,郑庄公把占领的宋国土地全部送与齐、鲁两国作礼物,两国迅速支援郑国回国作战,大败宋卫联军。郑国和联军乘胜追击,宋卫两国被迫求和。郑庄公对于邻国不遗余力地加以打击,对于远方盟友不惜重金竭力笼络,此战之后他的势力进一步扩张,春秋时期第一位小霸主的地位正式形成。到了战国末期,虽说是七雄争霸,但
是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后来居上的态势一分明显。秦昭王是个有雄心的君主,开始图谋吞并六国一统天下。但是关东六国的力量尤其是赵、楚、齐的力量十分强大,他们经常联合行动,把数十万军队开到秦国的函谷关前。所以秦国多年以来很难把势力真正扩展到关东。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雎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著名的“远交近攻”之策,范雎认为秦国不必伐齐,也绝对不能伐齐。他分析认为:齐国势力强大,最重要的是离秦国本土又很远,攻打齐国要经过韩、魏两国。由于长途奔袭军队疲乏,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还会被消灭;军队即使打胜了,由于中间隔着两国,还是无法实施有效的占领和管理,最终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白白浪费了国力。魏、韩两国地处中原,是天下的枢纽,最重要的是离秦又近,攻打起来
消耗比较低,而且应该首先攻打魏、韩以除心腹之患。魏、韩臣服之后,则北上可攻赵,南下能伐楚,最后再攻齐。这样由近及远向外扩张,好比蚕食桑叶一样,虽然见效慢,但是必能统一天下。因此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侵略计划。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还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远交近攻的战略制定之后,公元前268年秦昭王用范雎机谋派兵伐魏,获得大片领土。公元前265年,范雎又为秦昭于谋划攻打韩国,攻占了地处韩国咽喉的荥阳,将韩国领十斩头不相统属的三段,韩国此后不得不听命于秦。公元前260年,秦昭王趁热打铁派大将于齿乞率兵伐赵,赵国大将廉颇经验丰富拒不出战。范雎用反间之计让赵王派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廉颇任主帅。奉昭干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白起大败赵括,消灭赵军四十五万,赵国自此一蹶不振。三个邻国相继沦亡,近攻之策已经初步奏效。其后四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了范雎“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灭亡韩、魏,然后从两翼进兵灭亡赵、燕,统一北方,然后以举国之力攻破楚国,最后齐国的灭亡就不可避免了。奉始皇只用了不到十年
征战,就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这都是范雎“远交近攻”战略的功劳。
打卡收听
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