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能顶半边天”从何而来?

“妇女能顶半边天”从何而来?

00:00
17:03

作为当代中国妇女解放和妇女地位提高的经典话语,“妇女能顶半边天”因其朴素直观,朗朗上口,逐渐由运动口号演变为大众熟知的习语,进而沿用至今。长期以来,“妇女能顶半边天”被认为出自毛泽东语录,但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的毛泽东相关文献均未收录与此相同或相似的表述。通过探究这一表述的出处、使用的具体语境和时代内涵,有助于理解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进程以及妇女主体意识的觉醒。

一、参与共同劳动的新女性:“半边天”的源流与出场

在文学作品与新闻报道中,“半边天”通常用于形容火光、云霞等事物发展蔓延的状态,或事物被大量遮蔽后的状态,具有夸张、营造震撼感受的修辞效果,如“火光映红了半边天”“禾高遮住半边天”等。综合目前对妇女和“半边天”的考据研究来看,最早使用“半边天”指代妇女的文献为1956年5月16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的《保护农村妇女儿童的健康》。文中提出农业合作化掀起高潮引发农村妇女劳动积极性的高涨的同时,应当关注保护妇女的特殊权益。在强调妇女群体的重要性时,引用了湖南农村的俗语“妇女是半边天”。

“妇女是半边天”这一湖南俗语是否有据可查?笔者在2009年出版的《湖南歌谣集成》中寻找到一首名为《妇女半边天》的歌谣:

姐妹听我言,革命要向前。

红花配绿叶,夫妻肩并肩。

推倒老封建,自主把婚联。

不缠裹脚布,双脚出天然。

反对童养媳,昂头争人权。

寡妇可再嫁,不怕听闲言。

同样干工作,男女应平权。

祠堂讲得礼,台上发得言。

背枪打得仗,扶犁耕得田。

婆慈媳妇孝,夫好有妻贤。

内外同主事,文武也双全。

一言来总管,妇女半边天。

根据歌谣记录,这首歌谣的演唱者为华容县梅山湖镇男性农民严文甲,由严文田于1985年1月采录于梅田湖镇,这首歌谣的流传地为湖南省华容县。华容县位于湖南省北部、岳阳市西境。早在建党初期,华容籍留法勤工俭学生就曾发表《可怜的华容妇女》《万恶的婚姻制度》等文章,揭露买卖婚姻对妇女的摧残。1926年春,华容便成立了女子联合会筹备会发动妇女运动。1930年革命根据地成立后,华容县积极动员妇女群众参加革命活动,同时开展了剪发、放足、婚姻自由等一系列妇女解放运动,通过编撰大量革命歌谣,宣传妇女解放的主张。这首《妇女半边天》,就是宣传妇女解放的革命新歌谣。通过将妇女比作半边天,强调妇女在大胆挣脱缠足、包办婚姻、童养媳等封建思想的束缚后,和男子一样获取平等权利,不仅能够参与革命工作和社会事务,同时也能照顾家庭。由此可见,至迟在土地革命时期,“半边天”就用来指代妇女群体,强调妇女在革命进程中的重要性。1956年5月16日《人民日报》引用的俗语“妇女是半边天”应当就是从这首歌谣而来。

那么,作为湖南人的毛泽东是否提出过妇女是半边天的说法呢?当代著名摄影家侯波、徐肖冰夫妇的口述回忆录中给出了肯定的答案。1949年5月夫妇二人与毛泽东在北京香山双清别墅见面并合影留念。在确定合影站位时,毛泽东提出“女同志是半边天,要站在中间”,最终留下来毛泽东站在最右侧的一张合影。考虑到口述回忆录出版于1999年,徐肖冰的回忆很有可能受到后期信息的干扰;加之毛泽东相关的权威资料集均未采纳徐肖冰的说法,将“女同志是半边天”收入相关文献,因此,“妇女是半边天”是否为毛泽东在1949年首次提出尚存疑问。

1949年5月毛泽东在北京香山双清别墅与侯波、徐肖冰合影。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建设时期的到来,妇女在生产劳动中发挥的巨大潜力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毛泽东于1955年提出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这一论断,对妇女运动起到了鲜明的导向作用。1958年10月9日的《人民日报》以《不可忽视的生力军》为题,报道了四川、湖南等地的妇女群体在全民办钢铁浪潮中的突出表现。其中提到“湖南妇女们提出:‘妇女半边天’,事事要争先”,证明妇女不仅能够参加农业和轻工业生产,而且可以胜任冶炼钢铁的重工业生产。这篇报道印证了“妇女半边天”的俗语出自湖南,湖南妇女通过重拾革命时期妇运歌谣,赋予“半边天”具有承担现代化生产方式的新内涵。

湖南妇女的积极表态很快得到官方机构的进一步回应。在新闻报道见刊一个月后,时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副主任的陈正人在《人民日报》上刊发署名文章《进一步发挥妇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伟大作用》,高度肯定了湖南妇女群众发出的“妇女半边天,事事要争先”的“豪迈壮语”。他认为“如果占人口一半的妇女群众这个伟大力量不能充分地发动起来,我们革命斗争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就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十分关注妇女参与重工业生产的人数,对湖南全省六十万妇女参加炼铁炼钢生产提出了高度赞扬。显然,相比于强调妇女的能力,陈正人更加侧重从妇女占比数量的角度构建“半边天”与妇女的关联性。而他对妇女作为数量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加以强调的政治表态进一步推动了“半边天”的流传,推动了这一湖南地方习语成为全国性的普遍表述:一方面喻指新中国妇女在社会劳动生产中起到和男子一样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则直接喻指新中国妇女,进而演变为对妇女群体的统称。

1960年代的宣传画报

二、 “妇女能顶半边天”:从集体劳动到建设社会主义事业

随着“大跃进”运动的持续开展,“妇女”同“半边天”的表述开始发生变化。1960年,胡耀邦首次使用了妇女“顶着跃进半边天”的说法。根据1960年3月6日《人民日报》及同年第6期《中国妇女》的报道,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胡耀邦在全国妇联等9个团体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行的“庆功表模迎‘三八’、高举红旗齐跃进”的广播大会上,作了题为“妇女快马再加鞭,顶着跃进半边天”的讲话,其中谈到了对“半边天”的理解:“有人说,妇女力量大无边,顶着生产半个天。在我看来,这个估计还小了。应该说,我国妇女力量大无边,顶着整个伟大事业半边天。”同年4月27日,全国妇联主席蔡畅在《循着列宁所指引的妇女彻底解放的道路前进》的社论中引用了胡耀邦的表述,并做了细微修改,提出“妇女力量大无边,顶住跃进半边天”的口号。这标志着这一话语得到中央高层领导人和全国妇联负责人的认同和推广。同时,这一话语已经超越了“半边天”时期代指妇女作为劳动力与男性共同劳动的意义,被拔高至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这一更高的政治目标,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妇女获得解放的新状态。

至1964年7月10日,“妇女能顶半边天”这一表述首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该报第二版以《“妇女能顶半边天”》为题目,针对青铜峡叶盛公社第十大队关心女社员的消息进行了简短的评述,呼吁社会照顾和保障妇女在集体生产中的切身利益。虽然现存的史料无法考证出 “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确切文献出处,但综合现存史料及历史学者的研究可以推断出这一口号形成的脉络:“妇女能顶半边天”脱胎于湖南民间俗语“妇女是半边天”,1956年至1958年间,《人民日报》多次引用“妇女是半边天”号召妇女加入农业合作化的高潮之中。由中共中央农村妇女工作部副部长陈正人加以引用推广,1960年胡耀邦使用了妇女“顶着跃进半边天”的说法,首次将动词“顶”与指代妇女的“半边天”联系起来。随后,全国妇联等机构组织普遍采用“顶住生产半边天”“顶住半边天”等类似表述,借以引导和鼓励妇女在大跃进运动中应当积极参与生产。至1964年7月10日,“妇女能顶半边天”首次在《人民日报》中以文章标题的形式出现,这也是这一习语首次出现,进而加以沿用,成为固定化表述。

1964年7月10日,“妇女能顶半边天”首次在《人民日报》中以文章标题的形式出现。

随着广大劳动妇女走出家门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妇女能顶半边天”已不仅是一句口号:从女性就业的统计数字看,1949年以前女性就业人数只占妇女总数的0.22%;1949年全国城镇只有女职工60余万人,占职工总数的7.5%;到1959年达到500万人,增加了6倍多;1978年增加到3128万人,占职工总数的32.6%。在农村,妇女劳力出工率也达到90%以上,中国妇女的命运由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三、权利平等:改革开放时期“半边天”的内涵拓展

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妇女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进程中面临的性别不平等问题逐渐受到关注。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下,知识女性在求学与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得到高度重视。1989年妇女节当日,《人民日报》科教文卫版以《倾斜的“半边天”》为题报道了优秀女科技工作者在工作中因生育、家务等原因遭遇的性别歧视,敏锐地指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名言,在我国已是家喻户晓,但是,肩负着社会职责和人类繁衍两副重担的妇女,真的要顶起半边天,却要付出极大的代价。除了号召妇女在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同时,文章还呼吁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保障妇女的就业和生育权益。

1995年9月,在北京怀柔召开的第四次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不仅使世界看到了新中国在妇女解放进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为“半边天”一词注入了新内涵。在隆重的大会欢迎仪式上,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发表了重要讲话,直接使用了“妇女是人类社会的‘半边天’”这一表述,一方面说明妇女不仅与男子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推动者,另一方面则强调妇女为人类的繁衍做出的特殊的贡献。也正是在这次大会上,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庄严宣示,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这标志着男女平等由此从观念意识变为国家意志,“半边天”因而也具有了性别权利平等的内涵。

以世妇会为契机,颇具中国特色的“半边天”被推上国际舞台,受到世界的关注。联合国第一次世界妇女大会秘书长赫尔维·希皮拉在世妇会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开幕式上做了“认识到妇女的半边天作用不亚于人类发现新大陆”的主题演讲。她在演讲中提出:“15世纪哥伦布远航获得成功,人类发现了地球的另一半;5个世纪过去了,人类发现了自己的另一半——妇女!”这个世界版的Women hold up half of the sky引发了全场的欢呼雷动,鼓舞着世界妇女争取平等权利。美国博珍妮女士于1998年发起成立基金会用于救助和领养中国孤儿,基金会的命名就采用了中文“半边天”的英文直译“Half the sky”。

除了将“Half the sky”推向世界,世界妇女大会的召开和男女平等国策的确立也带动了中国社会关于妇女话题的热潮,催生一系列女性话题的电视栏目。其中持续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当属被命名为《半边天》的女性栏目。栏目由中央电视台主办,在结束世界妇女大会报道后保留为常规性周播节目,栏目主持人选择了身材并不苗条但气质知性、平易近人的张越,以此向中国女性传递更加多元化及更具包容性的价值导向。关注现实社会,倾听女性表达,将女性权益、困境、健康等具有私密性的话题置于公众视野中进行深度探讨。《半边天》选择走近平凡普通的大众女性,帮助她们表达出各自不同的困境和情感诉求。在节目中,作为“半边天”的女性不再是代父从军的“花木兰”和比男性更有力量的“铁姑娘”,而是需要被关注的特定的半数社会群体。1998年后,《半边天》大胆将男性面孔的声音融入节目,关注两性差异,探索两性平等主题。2010年,《半边天》栏目因收视率低迷停播,但其长达15年对性别问题的持续探索,成为千禧年前后启发中国女性在市场化浪潮下主体意识觉醒的重要窗口。得益于栏目名称,“半边天”也由强调女性贡献转向关注女性自身的成长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央视女性栏目“半边天”早期片头图标

四、“她保障”与“她贡献”:新时代的“半边天”

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指导下,“她保障”为新时代“半边天”标注了新的内涵。新时代妇女权益保障的法治体系更加完善,先后制定《反家庭暴力法》《修订妇女权益保障法》,建立起包括100多部法律法规在内的全面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国家和省级层面普遍建立法规政策性别平等评估机制,制定实施了4个周期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严厉打击侵害妇女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等,切实从源头上提供强有力保障;中国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突破80岁,比世界女性平均水平高4岁;孕产妇死亡率持续下降至16.1/10万,居全球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半边天”的“半”已经从一种美好的期待一步步变为现实:根据中共妇联全国党组提供的数据,我国女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性别差距基本消除,高等教育中女生占比均超过50%;在9899万农村脱贫人口中,妇女约占一半;全社会就业人员中女性比重保持在40%以上,其中互联网领域创业者中的女性已达55%。

新时代的“她贡献”也分外耀眼。以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据国家卫健委统计,在4.2万驰援湖北医务人员中,女性医务人员为2.8万人,占比约三分之二;深圳等城市抗疫一线的女性医护人员占比高达70%。此外,以屠呦呦、张桂梅、黄文秀等女性在科技创新、社会治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各个领域创造了骄人业绩,一大批优秀女性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向全世界展现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新时代中国“半边天”形象。

时至今日,“妇女能顶半边天”仍然激励着千千万万中国妇女在新时代中贡献巾帼力量。不仅如此,中国妇女运动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和中国日渐增长的影响力,使“妇女能顶半边天”成为世界妇女运动的名言——Women hold up half of the sky,鼓舞着世界妇女争取平等权利。

参考文献:

耿化敏、张蕾蕾:《“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考证》,《北京观察》,2015年第3期。

胡松涛:《毛泽东影响中的88个关键词》,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6年。

王海洲:《“半边天”的政治现象学反思:兼论新中国女性地位与角色的再构》,《学海》,2020年第3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