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译文:如果说琴上有声音,那放在箱中为何不响呢?如果说声音是从手指上发出,为什么人们不在手指上听呢?
我初读这首诗就感觉非常有趣,一是因为诗的形式,二是其中蕴含的禅理。诗人通过反问的方式提出两个问题,读者一下子就被诗人带入到思考中: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进而参悟到诗人隐藏在其中的道理。
第一个反问句“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想说明,琴声潜在于琴上,但琴声不会自己发出,要靠手指拨动琴弦,即靠“有”的推动才能发出声来,没有指头的拨动,琴只是无声的琴,即”无”。第二个反问句“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但光有手指也无济于事,必须依赖“无”,即潜在于琴身的音才可生出声。缺少了琴与指中的任何一个,也不能发出优美的琴声,诗人通过这种反问的形式,巧妙而形象地说明了是琴与指的结合,才产生了美妙的琴声,正是这种“有”与“无”结合,揭示出了“有”与“无”的辩证统一才是能生成万物的普遍道理。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