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食,涨,如厕,陷而卒。”
这是《左传》记载晋景公姬孺的故事。堂堂君主,殉难于厕所,还被文字记录载入史册,多少有些难以启齿。
讨论厕所,似乎难登大雅之堂,但不可否认,厕所是公共卫生发展进步的重要参照,是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空间。有戏言“天下英雄豪杰到此皆俯首称臣”,说的就是厕所。
2400年前的“奢侈品”
马桶竟然和跑车放在一块儿?
近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撰写了一篇关于中国厕所遗迹的报道,文章把厕所与豪车珠宝放在一起,称中国的考古学者发现了2400年前顶级的“奢侈品”。
这个被外国媒体归为“奢侈品”的高级厕所,今年2月中旬出土于陕西栎阳城遗址的三号古城,是考古工作者在一座大型宫殿建筑遗址中发掘出来的。
冲水马桶起源于哪儿?很多人认为是外国人发明的。但该文物的出土,可能会改变这一认知。
专家认为,该遗迹距今约2400年,是中国历代宫城考古中发现的唯一一例厕类遗存,也是我国考古发现的第一个“冲水式”厕所。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瑞介绍,这处厕所遗迹由台基上的室内厕位和房外排污坑两部分组成,便器与弯管都是陶制。但可惜的是,受晚期遗存破坏,厕位上部结构不存,无法确定是坐便还是蹲便。
历代厕所发展演变
刘瑞也表示,这种“奢侈品”厕所并不是随随便便谁都用得起的,很可能是部分统治阶级和高级官员独有。
放眼中华大地几千年发展史,厕所同样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
一
早在5000年前的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遗址里就出现了“路厕”——构造简单,在居所之外挖一个土炕,坑满之后就用黄土掩埋,再另寻他处继续挖坑。这种挖坑如厕的方式虽然简单粗暴,但至少满足了集中如厕以及方便掩盖的两点要求,可见那时的人们已经有了简单的卫生意识。
从西周到春秋,厕所多与猪圈并排,再用排泄物作为农耕化肥,促进庄稼生长。
二
及至汉代,厕所的安全性和便利性都有了大幅提升。根据考古发现以及文字记载,可以得知在汉代搭建厕所已经是很普遍的事情,宫廷、民居、官府以及军营等地都建有厕所,而且已经男女分厕。
在陕西汉中市汉台区出土了一件西汉末年王莽时期的冥器“绿釉陶厕”,这座陶厕有房顶,从山墙一侧开有两个门。厕所内有墙分隔,门外亦有一道短墙,将左右隔开,区分出男厕与女厕。
芒砀山汉墓群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冲坐式厕所,马桶、扶手、冲水管道样样具备,天窗和排气孔等除味结构逐渐应用在了厕所上,可以说是现代厕所的简化版。
三
发展到后来,厕所越来越讲究,用具越来越精致。
《西京杂记》记载,汉朝宫廷用玉制成“虎子”,由皇帝的侍从人员拿着,以备皇上随时方便。
唐朝,“虎子”发展为马桶,只不过这时候的马桶多为“移动式”。
宋代,城市里坑厕逐渐减少,马桶更加普遍,而在街头巷尾也出现了专业的清除粪便人员,在官制上,甚至有了专司厕所的宫廷官员“右校署令和丞”等。
清朝,厕所设计已经强烈地表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使用的便器包括便盆、恭桶等,存放便器的地方叫做净房。大便时在便盆里装满炭灰,大便后倒进恭桶里,小便时则不用炭灰直接倒进恭桶,然后盖上盖子。皇上、后妃使用的便器称为“官房”,下人用的便器就叫“便盆”。
方寸之地见证文明进步
堵不如疏,古人将粪便变废为宝,一举三得,既解决了一部分的就业问题,也解决了公共卫生,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荀子曰:“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
韩非子曰:“积力于田畴,必且粪灌”……
中国古代关于利用人畜粪便提高粮食产量的记载不胜枚举。
四大农书之一的《齐民要术》记载,我们的祖先在公元六世纪时,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是44~200倍,远远领先于同时期的欧洲。甚至形成了完整“卖粪”产业链,有人专门收集城市粪便,拉到农村去卖,赚得盆满钵满,成功实现阶层跃迁。
中国五千多年的厕所文化,经历了从最初的简单掩埋到兼具美观与舒适的宫廷官房,从露天厕所到男女区分的公共厕所几个阶段。权贵人家愿意花费钱财打造良好的如厕环境,普通民众也可以在政府的帮助下尽量保证厕所的干净整洁,这都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发展过程中虽然有因为政府管理不到位造成的脏乱现象,但整体上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从小小的厕所发展史中,可以看出人类对物质需求的增加,对更加精致、健康生活状态的追求。
或许可以说,文明并非从文字开始,而是从第一个厕所建立开始。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