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圈潮牌丑闻不断,1500的外套成本才60?怎么连鹿晗品牌也要翻车

贵圈潮牌丑闻不断,1500的外套成本才60?怎么连鹿晗品牌也要翻车

00:00
12:37

多久没见鹿晗了呢?

这位神隐了有一阵儿的顶流,最近重回热搜,竟是因为被“扒皮”。

不是他本人,而是他创办的潮牌。

博主@大四喜 测评,他家一件标价近1500元的外套,成本估价顶多60块。

谁曾想,随后鹿晗忍不住在ins发了两句牢骚,又给自己添了一条“傲慢”的骂名。

- 还是键盘侠好当

- 键盘侠哪有明星好当

自欧阳娜娜因“一件988还不包邮的涤纶睡袍”被嘲后,明星潮牌已成为圈最热话题之一。

而在我看来,被批“键盘侠”的普罗大众也委实冤枉。

绿色长条型蔬菜们不过是在对任何被“割”的潜在危险保持警惕而已。

只是,在偌大争议中,这类潮牌丑闻为何还是不断?

这背后其实颇有些讲头。

大明星们倒腾衣服的灰历史,还得从源头盘起。

要说娱乐圈最早一代的潮流icon。

多数人都会想到03年创办潮牌CLOT的陈冠希。

但在此之前,其实还有两位人物——葛民辉和李灿森。

《买凶拍人》里的葛民辉

《香港制造》里的李灿森

这俩香港演员跟潮流的渊源,都离不开“玩”。

作为香港最早一批接触时装的艺人,葛民辉被不少人称为香港的“潮流教父”。

80年代组的说唱组合“软硬天师”,还是国内嘻哈文化的祖师。

到了90年代,因为跟随王家卫剧组到日本拍戏,葛民辉结识了一帮潮流界大牛。

葛民辉是有些潮流敏锐度在身上的。

当年是他最先带回了日本的潮流品牌BAPE和UNDERCOVER,在香港开了第一家潮牌代理店。

而李灿森的潮牌Subcrew,则是和好友Frankie玩滑板玩出来的。

自称小混混的他们,在街头巷尾的穿行中实践出了一种独立、勇敢的态度。

滑板精神,成了他们潮牌的独有灵魂。

来源|纪录片《敢为人先》

可以说,做潮牌就是一门贩卖概念的生意。

它代表着主理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和表达。

看似随性,却要靠足够的文化沉淀才能成就一个品牌。

就像Frankie说的,比起产品本身,做产品的想法和理念更需要花心思研究。

来源|纪录片《敢为人先》

这就不得不提在服装行业做国潮的陈冠希。

最开始他开店是将欧美街头文化引入中国,做联名推广。

后来开始在产品中融入中国的文化元素做成国潮,从而在国内外形成潮流。

CLOT x AJ1联名,鞋面融入中国元素白丝绸

可如今很多做潮牌的明星,压根不存在精神层面的创造力,更无设计上的才能。

结果便是开业即丢人。

比如当年18岁就做潮牌的黄明昊。

他说他做潮牌不是冲着钱去的。

来源|《看我的生活》

只因经常买不到喜欢的衣服,所以一心想做能让人共鸣的品牌。

来源|《看我的生活》

后来他的品牌不到两年便宣布暂停营业,大搞清仓降价。

可见这种廉价共鸣,并没有什么消费者乐意买单。

再如欧阳娜娜。

她倒是明白要结合自身调性,可惜也只能靠堆砌个人喜好,掩饰设计理念上的贫瘠。

我喜欢云朵,所以全做成只印上logo、基本无设计的纯白色系。

我喜欢面包和兔子,所以做了面包形状和兔子图案的可爱商标纸牌。

来源|哔哩哔哩@欧阳娜娜Nana

苦心筹备三年,归来还是尾货直播间的廉价感。

当然,出于个人喜好本无可厚非,甚至是每个主理人做潮牌共通的基本动力。

那欧阳娜娜们怎么就不行?

首先,仅有爱好,没有创造,本就容易落入“贴牌产品”的窘境。

若是再偷工减料、货不对板,脸都得被自己扇肿。

号称追求最舒服的面料,实际内含86%涤纶

其次,投入不足。

哪怕看似亲力亲为,但对没有成熟的品牌经营理念,仍旧很容易出洋相。

余文乐的madness因为常跟其他品牌撞款,常年被嘲“打版乐”。

但他设计不行,至少搭配算自成风格。

然而很多明星做潮牌,都选择外包给其他机构运营。

欧阳娜娜就被扒出,背靠一家专门负责运营品牌的公司Stick Stack。

这家公司之前也有运营成功的案例,比如Justin Bieber的品牌Drew House。

却没想到,在欧阳娜娜这栽了跟头,没能复制成功。

道理很简单。

哪怕再死忠的粉丝,在消费时也得考量一个“值不值”的问题。

再茂盛的韭菜,一割再割也会窜不起来个儿的。

要知道,潮牌本就是品牌溢价的重灾区。

若连品牌本身都没有任何说服人的价值,岂不等于白白给208w们打钱?

换成傻子都不干。

把时间线再往前拉。

其实明星做潮牌这股风,在内娱已经刮了好多年。

但并非每头猪都能起飞。

稍微幸运些的,像10年谢娜的古早土味潮流品牌“欢型”。

仅筹备3个月,却凭借坡姐的名号和快乐家族的站台,店铺刚上线成交额就达到六位数。

来源|百度百科

虽然一年后就宣布停业,但在当时好歹算昙花一现。

更普遍的境况是,前脚创业,后脚扑街。

比如郑恺的潮牌DUEPLAY,不仅水花不大,销量也惨淡。

包贝尔的WDMD甚至创下了18年双十一店铺销量为0的纪录,至今在某宝查无此店。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这不免让人好奇。

已经有这么多前仆后继的惨案,为什么依然有明星跟风?

说白了,还是这生意太好赚。

诸如王嘉尔、陈伟霆这类大流量的品牌,哪怕同样遭受诟病,依旧不会愁销路。

明星本身即是品牌效应的一部分,粉丝样本够大,就不怕圈不到有钱主儿。

鹿晗潮牌

然而,速割一畦春韭不是难事。

但要实打实把品牌做下去,却很考验持续创新。

对于想赚快钱的明星来说,前者是既定的有利条件,后者则是非必要条件。

即便是像葛民辉、陈冠希的长寿潮牌店,这两年也因长时间没有诞生爆款单品,被质疑创意后劲不足,关了不少店。

犹记得陈冠希曾经立下开50到100家店的豪言壮语。

来源|纪录片《触手可及》

20年过去了,如今也才仅存11家。

反观被嘲的明星潮牌,整个过程更像筹备了一场粉丝限定的大型团建。

偶像在外吆喝创业,实际做的还是做跟粉丝强相关的生意。

而对于把“割韭菜”当营业的粉丝,也不失为一次和偶像互动的机会。

只不过,高昂的均价实在称不上粉丝福利罢了。

王鹤棣做潮牌,就把它定义为“和大家一起玩”的一次互动。

的确,他没骗人。

先是搞了波限量抽签的饥饿营销。

一件卫衣一开始还有3万人预约抽签,结果尴尬的是,抽完签的超话竟出现转让帖横飞的盛况。

嗯,粉丝也是懂互动的。

当然,品牌玩的花样不止于此。

跟欧阳娜娜一样,王鹤棣的店铺卖的大多也是几百块一件,基本上只印了logo的普通基础款。

不过好歹变了颜色。

不难看出,该品牌在设计这块,多少有点省心了。

因为品牌已经想到把这活儿交给“全民设计师们”了——剪完了这个衣服就是属于你自己的

不是说说而已,官方账号真的张罗了个创意搭配大赏,结果粉丝过年,品牌赚钱。

至于产品本身?

就,敷衍得好有新意。

吴某在顶峰时期也算是内娱流量最早做潮牌的一批,18年就开始担任A.C.E.的主理人。

论割韭菜,后来的流量未必有他割得猛。

比如一款标价19800的限量版吊坠,却比Gucci的相似款式还贵。

可想而知,大部分粉丝也爱莫能助。

而当销量不如预期日渐惨淡,他,美美抽身了。

差不多1年后,“割割”就已经退出A.C.E.品牌主体公司的股东行列。

来源|天眼查

所以,你还能确信这些“薛定谔的主理人”都在一心搞新事业?

鲁豫听了都摇头。

其实说到底,许多明星选择开展副业,都是基于现实考量。

要知道,不是每个失宠的安陵容都来得及多学一门冰嬉。

瞬息万变的演艺圈,最大的生存之道不过三个字:留后手罢了。

可你有没有发现?

同样是赚钱,如今明星做潮牌已经开始变质,越来越没有创业既视感。

要说最大的不同,莫过于心态。

一种玩票心态。

如今把潮牌当副业的他们,已不再需要破釜沉舟的决心或寻求一份安全感作支撑。

而矛盾之处则是,危机感往往是专注事业的前提。

毕竟谁也无法料到自己什么时候能红,或能红多久。

任泉也是。

只不过面对同样的不安,这位“弃艺从商”的跨界神话才不会选择杀鸡取卵。

反而把副业发展成自己的工作重心,一步步稳扎稳打。

还在上大学那会,还未成名的他因为不安全感,便已冒出开饭店的念头。

来源|《静距离》

当时身边的同学都在操心他戏剧学院白上,不务正业。

但他还是找李冰冰和徐路凑了10万块,放弃近半年的表演事业,全身心扑在店面经营上,才有了后来一口气开6家连锁店的成就。

创业于他,既是一场豪赌,也是给自己留的一条退路。

所以他没有理由不拼尽全力。

而差不多10年后,从港圈顶流到被全网唾弃的陈冠希,也有了相似的心境。

当时的他有多落魄?

他自己形容,从前身边总围着一大批笑意相迎的人,一夜之间几乎都离他而去。

退圈后继续开店,连自己的父亲也不看好他。

可就是在这样一种被全世界抛弃的处境,反而激发他为自己争一口气的决心。

来源|纪录片《触手可及》

“身败名裂”后,他的人脉从何而来呢?

去看展、跑店。

哪怕花三倍价钱或排五个小时的队买一件T恤,也只为了开开眼界,主动结识行业内的专业人士。

或者凭借自己的独到眼光和审美,向心仪的艺术家寻求合作,用对待艺术品的态度去打磨产品。

来源|纪录片《触手可及》

据说创业初期,Nike一开始并不相信香港公司,也是他靠自己的人脉才成功说服Nike做联名。

所以某种程度上,危机意识是能不断把自己逼向更专业的道路的。

而如今的区别在于,他们有危机感,但不多。

很多明星做潮牌都是选在自己事业稳定向好的时候。

欧阳娜娜靠vlog圈粉之前,光“蚂蚁竞走”和鹿小葵就被嘲出包浆;王鹤棣凭借东方青苍跻身新晋流量之前,也还顶着AI演技和古偶丑男的名号……

于是一边担心身上来之不易的流量什么时候溜走,同时眼下的追捧也让他们有所依仗。

如今创业,他们抱着的已是完全不同的心态。

尤其是资源唾手可得的红星,要想开个店,分分钟的事。

与此同时,当这种“总有人买单”的呼声形成信念给足他们底气,以至于开始屏蔽和曲解外界的声音。

这便是沦为一个不合格商人的危险信号了。

创业本是从0到1的突破过程,需要投掷探索未知的勇气和专业的态度。

怕只怕,对于那些本身有了“1”的投机者来说,“1”反而成了他们自我麻痹的温床。

换句话说,创业的底气本应是自己挣来的。

如今潮牌创业者们的底气,却是泡沫流量的表象赋予的。

而这,恰恰助长了有恃无恐的傲慢。

好在,多了商人这层身份,我们反倒更见得到好些人嘴脸的难看。

任贵圈有千层套路,我们也越来越能招架。

只一点须你我谨记。

被当成韭菜或许是我们的命。

但自认是韭菜,我们就真玩完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