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棠果
最近刷到一张图,是周迅和黄磊,这俩年轻时也太好看了啊!
因为这张照片我去看了这部剧《橘子红了》,这是剧中两人的“定情照”哦。
剧很好看,让我忍不住又去找了原著看,原著值得一看,作者琦君更是令人佩服。
琦君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2013年她与林清玄被分别评为台湾近三十年来图书作品最畅销的男女作家,她笔下的作品被称为真正的纯文学创作。
她一生创作有40余本书籍,其中包括小说、散文、儿童文学等多种文体,她的作品中不仅有多篇散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还有书籍被译为英、日、韩等多国语言,深受海内外读者的喜爱。
著名海外华裔学者夏志清说:“琦君有好多篇散文,是应该传世的。”
作家宇文正说:“她的文字,典雅却不雕琢;流畅而不甜膩。以白话文承载中国古诗词的音韵之美,琦君成功地熔铸了她语言的风格。”
她的文章好评如潮,离不开她的文字风格,让我们一起走进琦君的人生,探寻她高质又高产的写作秘籍。
1
遍读古今中外经典,与文学结缘
琦君1岁丧父4岁丧母,她和哥哥在母亲临终前被托付给大伯母,幸运地是大伯一家视他们兄妹为嫡出。
在哥哥不幸病逝后,伯父母更是把琦君看作是家里唯一的希望。
大伯父期望她能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大伯母则是盼着琦君“一双大脚跑天下,十指尖尖写文章,写的文章长又长,将来中个状元郎”。
琦君5岁起开始由家庭教师教授古典文学,8岁学作文,10岁会写文章,18岁就正式在《浙江青年》发表了第一作品。
她会写文并不是天赋异禀,除了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受到周围人与环境的影响。
童年时期,她生活浙江温州的瞿溪乡。
乡间左邻右舍的老先生几乎都是出口成章,外公也有满肚子的故事,伯父在闲暇时也会教她读诗,一起读书的五堂叔能绘声绘色地讲小说,在上海念大学的二堂叔还会给她讲外国文学,还送给琦君《安徒生童话集》……
就在这样的熏陶下,琦君开始与文学结缘。
1930年,家庭老师决心出家修道,13岁的琦君考上杭州弘道教会女中,成为一名女学生,从此接受西方的新式教育。
初中时,琦君因古文作得好,被封为“国文大将”,她写的文章经常出现在学校的壁报和年报上。
可她的写作之路并没有一帆风顺,起初她向报刊投稿,总是被退回。
琦君虽然感到灰心却没有放弃,她仍然坚持写作,直到1935年她高三时才终于上稿,拿到了两元四角的稿费,并且屡投屡中,接连上稿。
写作想要出成绩,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日积月累、不断练习。
至此,琦君的写作兴趣愈发浓厚。
1936年,她成功升入杭州之江大学,师从浙东大词人夏承焘先生,她主修中文,副修英文,因此她除了学诗词,也开始遍读西洋经典名著。
她对小说产生兴趣,还摹仿名家笔法写了一篇中篇小说《三姐妹》。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琦君中断学业随家人回故乡避难,她经历生死离别,伯父在次年病逝。
她于悲痛中返上海完成学业,毕业前一年伯母领养的族弟去世,工作后伯母又病逝。
由于伯父母都已辞世,她作为长女,为撑起门户,她在一门女眷的盼望下到司法部工作。
此后十多年里琦君再未有文学作品发表,但她的文学梦还远没有结束。
2
读书与写作,是终身寄托
琦君正式写作是在到台湾以后,写作让她背井离乡的愁绪得以舒缓。
她说:“我无论怎样忙乱或心情欠佳时,一投入写作,烦忧就会丢诸九霄云外。”
琦君是斜杠青年,主业是在司法部任职,副业一是在大学教中文,副业二是在月刊当助理编辑。
工作如此忙碌,她是如何另外挤出时间来写作的呢?
这离不开琦君惊人的专注力与记忆力。
白天她在嘈杂的办公环境下能抽空专注地阅读,晚上在宿舍简易的木板上奋笔疾书。
她依仗惊人的记忆力,把旧时代的人说的话、做的事全清晰地记在脑子里,她写得最多的也是回忆文。
兼职助理编辑时,她写了多部短篇小说,在法务部担任部长秘书期间,受委托编写《受刑人教化教材》。
琦君勤奋的写作不仅为她解忧,还为她带来了一世姻缘。
李唐基也是同在异乡的游子,当年在读过琦君上稿的《金盒子》后大有感触,两人书信来往2年后结婚,育有一子。
婚后两人分工合作,一个管衣食,一个管住行,李唐基鼓励琦君只管专心写稿,投稿、出版和孩子的学业都归他管。
琦君的第一本散文小说合集包括二十多篇散文和七篇小说,是1954年在朋友与丈夫的鼓励下自费出版的。
共印了五千册,李唐基在下班后就向各个书店兜售,欣喜的是书销量不错,并且好评不断,两年后存书售罄,初版至此成绝版。
琦君因此也大受鼓舞,此后40多年里,不管身在何处,她都笔耕不辍,创作无数佳作。
虽然她一生飘零,从未有过一间真正属于自己的书房,却保有“亭子小如斗,我心宽似天”的境界。
琦君说:“我很满足地感到方寸之地,便是自己的天地。”
只要真正热爱,不管多忙碌,多简陋的环境都能坚持写下去。
3
值得借鉴的写作技巧
琦君写作上的高质高产,有三个法宝值得我们借鉴。
1. 写作灵感哪里来?
夏承焘曾对琦君说:“写作脑子要动、口要动、手要动。”因为灵感像猫,“觅时偏不得,不寻还自来”,是强求不得的。
琦君是从哪里获得灵感呢?
她除了坚持阅读以外,还经常给读者回信,因为回信时她也会产生灵感。
就像我们现在写文从网友的评论中寻找灵感也是相同的道理。只有多想、多说、多写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灵感。
2. 写文卡壳有妙招
琦君写文章做不到一气呵成,经常会写一半就卡壳,那她是如何应对的呢?
停下来,放空脑袋,去散步或做家务,如若还不行,则撕掉先前写的,再重新抄写。
她说:“尽管再抄的字迹仍一样不成形不成体,而文章却渐渐成形成体了。”
此时的心情也会从懊丧万分变成快乐无比。
正如琦君说的:“写作是快乐的煎熬,也是苦乐参半。”
虽然写稿的过程会有卡壳的痛苦,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放弃,迎接我们的将是完稿的快乐。
3.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林海音说:“琦君的文章,乍看来文字是朴实无华的,但仔细地玩味就会发现那种淡雅也是经过作者细心琢磨的。”
琦君在写完一篇文章后,总要来回读好几遍再投稿。
一是为了检查上下文语气是否贯穿,全文内容前后是否呼应,是否有矛盾存在;
二是为了检查句中声音太接近的字或重复的字,总要尽量修改;
三是为了尽可能做到“文从字顺”。
她说:“文章究竟不同于口语,不能不下一番修饰工夫。”
鲁迅也曾说过: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写作大咖都不会省略修改润色的步骤,何况初学写作的我们呢?所以不要排斥改文章,因为一篇作品永远只会越改越好。
就像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上说的:“不要被困难定义,带着希望说实话,带着实践讲道理,带着痛处来坚持。”
只要脑勤、口勤、笔勤,既不怕改稿,又能保持着好心态,终能在写作上有所突破,钱包和心灵都丰盈。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