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神圣的经文(1)

041神圣的经文(1)

00:00
08:30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AAA级听客_BobbyX

  • Katharina_V

    理论上,如果某本宗教经典扭曲现实,门徒迟早都会发现,而让这本经典权威扫地。林肯就说过,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时候骗过所有 人。只不过,那是林肯一厢情愿罢了

    至少干净利落 回复 @Katharina_V: 个体意识到问题是没用的,什么都改变不了

  • 无可奈何花落处

    是在教育方面没有精确的分数来评价孩子和老师。我在莎士比亚时代毕业时只会发给你毕业的证书和没有毕业的。

    无可奈何花落处 回复 @无可奈何花落处: 工业革命之后出现了大众教育。企业用数字思考,接着学校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尽管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都知道,分数高的孩子并不代表他对文学,对生物到盾科技但综合素质很高。有办法,我们只能适合这种评价体系。关键在于经文描述的是虚构的和现实的。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 无可奈何花落处

    神圣的经文。官僚制度改变现实符合他们的故事。就是从错误当中汲取力量。比如许多非洲国家的边界问题都是英法得在柏林的一间宽敞的房间里,在一张宽大的桌子上。在地图上强力分割出来的,他们并没有考虑非洲国家的地势,宗教文化等等。原因

    无可奈何花落处 回复 @无可奈何花落处: 现实向文字低头的例子,比如教育。要用说一不二的分数来评价孩子,老师。百万孩子和老师的生活就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我是相对晚一点儿的发明。

  • Katharina_V

    19世纪后期,欧洲强权既擅自主张在非洲占有领地,又担心一旦互相冲突,可能导致全面的欧洲大战,于是各方在1884年共聚柏林,欲瓜分非洲,仿佛非洲只是一张馅饼。当时,欧洲人对绝大部分非洲大陆仍然一无所知。英、法、德已经拥有􆓶洲沿海地区的精确地图,也清楚地知道尼日尔河、刚果河和赞比西河是在哪里入海。但他们几乎不知道这些河流上游在非洲内陆的状况,不知道沿岸的王国和部落,也不知道当地的宗教、历史和地理

  • Katharina_V

    到了年终,某个中世纪的补􆔣学徒并不会收到一张纸,说他的鞋带技术拿了个A,但鞋扣技术只有C–。在莎士比亚时代,牛津大学的 毕业生离开学校时只有两种可能,即拿到学位或是没拿到学位,没人想过要给某个学生74分、另一个学生88分这种事

  • Katharina_V

    19世纪后期,欧洲强权既擅自主张在非洲占有领地,又担心一旦互相冲突,可能导致全面的欧洲大战,于是各方在1884年共聚柏林, 欲瓜分非洲,仿佛非洲只是一张馅饼。当时,欧洲人对绝大部分非洲大陆仍然一无所知。英、法、德已经拥有􆓶洲沿海地区的精确地图, 也清楚地知道尼日尔河、刚果河和赞比西河是在哪里入海。但他们几乎不知道这些河流上游在非洲内陆的状况,不知道沿岸的王国和部 落,也不知道当地的宗教、历史和地理

  • nmgljc

    读过,再听,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