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为何3次上书,诬告寒门出身的狄青?欧阳修:为了让他善终

欧阳修为何3次上书,诬告寒门出身的狄青?欧阳修:为了让他善终

00:00
17:19

公元1038年,30岁狄青率领部队,悄悄绕过西夏前锋,在他们的粮草库里放了一把火。

烈火熊熊燃烧,烧掉了西夏军的储备粮,也烧掉了他们的胆量。

狄青大获全胜。

他俘获敌军士兵500余人,还收缴2000多顶帐篷。

宋仁宗欣喜若狂。

自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武将就逐渐成了一种卑贱的职位。到了宋仁宗时期,但凡家里有点背景的,都以从武为耻。

而这种情况,造成的是:朝廷武将凋零,几乎到了无人可用的境地。

而狄青,就仿佛暗夜里的璀璨星光,可以照亮了武将崛起的路。

此战后,狄青受到了重用。

可他还没来得及发光发热,就因为欧阳修的3次诬告,彻底断了脊梁,惊惧而死,享年49岁。

-

欧阳修为何诬告狄青?

他和狄青明明无冤无仇,为什么3次诬告于他?

宋仁宗能够容得下包拯,为何容不下狄青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先来了解一下:狄青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狄青的从军之旅,开始得并不光彩。

他的出身很低,幼年和别人打架,被抓进了监狱、发配充军,这才有了参军的机会。

可不要小瞧“发配充军”这四个字。

在古代,这是仅次于死刑的严重刑罚。

罪犯的脸上,会被刺上显著的罪犯印记,然后徒步几千里,去一个很远的地方服兵役。

如果身体差一点的人,要么死于伤口感染,要么死于路途迁徙。

但狄青熬下来了。

他顺利抵达充军的地方,当上了一名小小的骑兵。

-

有些人,可能是天生的将才。

虽然没经过系统地训练,但狄青对骑射似乎有过人的天赋。

他什么东西都学得很快。

后来,他还因为骑射优秀,被选做了散直。

从罪犯,到军官,狄青的成绩,也算得上小小的逆袭了。

但这只是开胃小菜。

30岁那年,李元昊叛乱,宋军将士都惊慌失措之际,狄青跑了出来,主动担任前锋的位置。

-

在周围人眼中,前锋,就是去送死的。

但狄青兵行险着,用悍不畏死的精神,硬是鼓舞了士气。

大大小小的战役,他打了25场。

士兵们胆怯畏惧,不敢上前,他就身先士卒,哪怕被乱箭射中了8次,也没有喊过一声苦。

渐渐地,他打出了实力,打出了气势,也打出了军心。

见时机成熟,狄青便率领部队去偷袭西夏的粮草库。

一把火,他烧掉了西夏军的粮草库,俘获了500多人,收缴了2000多顶帐篷。

自此,他一战成名。

因为脸上有刺字的缘故,每次交战时,狄青都会戴上铜面具,披头散发,勇猛杀敌。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西夏军只要看到铜面具,就止不住内心的恐惧。

而宋仁宗,也因为这场战役,记住了狄青的名字。

-

宋仁宗想要提拔狄青。

作为皇帝,他深刻知道武将凋零的危害,希望用狄青来重振武将的雄风。

然而,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初入官场,范仲淹给了狄青第一份善意。

他担心狄青只懂得带兵打仗,不懂识文断字、不懂兵法,便主动教他学习《左氏春秋》,还经常告诫他,千万不要逞匹夫之勇,智取才是上上之策。

《宋使》: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

而狄青非常好学。

他深知,好的将领,必须要熟悉兵法,懂得布局,便真的将秦汉以来的兵法书,认真研读。

-

在此后的战役中,狄青不负众望,真的展现出了将帅的智勇双全。

公元1052年,42岁的狄青被宋仁宗任命为枢密副使。

这基本上是当时武将能当上的最高官职。

而这一年,邕州的侬智高起兵叛乱,而且勇往直前,直接占据了整个两广地区。

当时的宋朝军队,早已经不敢打仗了。

倒也不是士兵们弱,而是没有一个好将军。

老古话说得好: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此后宋朝武将的地位急转直下,这就算了,皇帝们还担心武将在外带兵,不听从调遣,有谋反的风险,就要求文官去管理武将。

这就好玩了。

宋朝的文官,压根就不懂得打仗。

而武将在外面打仗,还必须要请示跟随的那个文官的意思,否则,他连调兵遣将的资格都没有。

如此一来,面对势头正猛的侬智高,宋军节节败退,无数朝臣吓破了胆,纷纷上奏请求宋仁宗联合周围小国一起帮忙。

但,一个大国,和国内叛徒打架,还要找周围小国帮忙,这不是太丢人了吗?

宋仁宗左思右想,实在是,抹不开面子。

可军情转瞬即逝,很快,侬智高的地盘再次扩大。

宋仁宗实在没办法了,只能下诏,用三万缗钱,去请周围小国交趾国出兵帮忙,如果打赢了,另外还有别的赏赐。

《宋史》:始,交阯愿出兵助讨智高,余靖言其可信,具万人粮于邕、钦待之。诏以缗钱三万赐交址为兵费,许贼平厚赏之。

狄青得知后,主动请缨:让我去平叛!

当时,所有人都认为狄青是去送死的,至于文官,没有一个人敢跟随。

于是乎,这是头一次,一个武将,拿到了所有兵权。

-

狄青没有辜负宋仁宗的期望。

他上了战场,用了3步,就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首先,他拒绝了交趾国的帮忙。

在狄青眼中,这是家务事,如果宋军连家务事都处理不了,以后大国威望没了,就会成为周围小国眼中的钱袋子。

宋仁宗也是这么想的,因此,他也想赌一把。

其次,他上了前线,先杀掉了30多名高级将领。

前面说了,宋朝的军队制度有问题,武将出行,文官才是最高长官,负责监督。但这群人压根不会打仗,总是乱指挥。

劣币驱逐良币。

在这种制度下,军队里的武将,也没有几个是硬骨头。

在前线,他们贪生怕死,连冲锋都不敢,更别说井井有条地交战了。

很多人都是战前临阵脱逃。

狄青到了之后,直接下令逮捕30多名逃跑的高级军官,当场斩首,并且下令:擅逃者,杀无赦。

自此以后,再也无人敢违抗他的军令。

最后,狄青开始了他的表演,假装昏庸胆小,麻痹侬智高。

所谓兵不厌诈。

宋军怂,已经是人尽皆知的现状了。

杀了30多个高级军官之后,狄青没有硬碰硬,反而,直接原地休息了10天。

可不要小瞧这10天。

一开始,侬智高听说来了个厉害的将领,就已经提高警惕了。

当得知狄青阵前杀了30多个军官时,这种警惕心达到了最高潮。

如果狄青直接硬碰硬,那么,对方士气高涨,又做好了准备,自然只有一个结局:损失惨重。

而好的将领,都懂得如何用最小的损失,打出最高价值。

在装怂10天之后,侬智高已经有些瞧不起狄青了,他就带着人,连夜过昆仑关,占据重要阵地,杀了对面一个措手不及。

这一仗,大获全胜。

宋军两翼夹击,生擒了侬智高和他56个心腹,杀敌无数,还缴获了数万金银财帛。

这一仗,是北宋自统一以来,最大的边疆战争。

宋仁宗开心坏了,当即重赏狄青,还把他册封为枢密使,让他成为北宋有史以来最高的军政长官,也是罕见能够位列执政大臣中的武将。

然而,重赏之下,等待狄青的,却是万丈深渊。

在狄青得到了此生最高荣誉,正摩拳擦掌,要报答宋仁宗这份知遇之恩时,丞相欧阳修接连上了3道奏疏,诬陷诟病狄青,并将他拖入了地狱。

在欧阳修的第一道奏疏里,有几句话,实在是让人读得堵心。

分享出来给大家看看:

“掌机密而为军士所喜,自于事体不便,不计青之用心如何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狄青手上握了很多机密,让很多将士都听命于他,这非常不合规矩,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别有用心。

这话,就是在暗示宋仁宗,要小心了!狄青如果有异心,你的皇位就完蛋了!

“密访大臣,早决宸断,罢青机务,与一外藩,以此观青去就之际心迹如何,徐察流言,可以临事制变。”

这句话的意思是,以前很多因为将领有兵权的灾祸,陛下都忘记了吗?我们难道就赌他忠心吗?不如先罢免了他的兵权,或者把他贬官,赶出京城。

说真的,我读了这篇古文的全文,处处都是这样的恶意猜测。

有句话说得好,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狄青刚立了大功,受了封赏,还啥都没来得及干呢,欧阳修就各种暗示皇帝,很危险,要把他赶出京城。

有这样对待功臣的吗?

最可气的是,接下来,欧阳修又上了第二道、第三道奏疏,都是请求宋仁宗罢免狄青的。

而且,他还以一己之力,带动了整个朝堂的文官,都反对狄青担任枢密使。

那么,问题来了。

欧阳修和狄青有仇吗?他为何要这样构陷狄青这样的大功臣呢?

说来可笑。

我翻阅了全部史书,也没有查到狄青和欧阳修结仇的记载。

两个人完全是井水不犯河水。

但在欧阳修的运作下,宋仁宗还是动摇了。

最后,狄青被贬官了。

贬官的理由是:

1.他家里的狗长了角,夜里还会发光,不祥;

2.京城发大水,他为了避难,去了佛殿上居住,不详……

多么可笑的理由!

一代名将,靠着不要命地搏杀,才取得了半点功勋,就因为这样的小事被免了职,被赶出京城。

最关键的是,贬去了陈州就算了,欧阳修还怂恿宋仁宗,每个月派宦官去探望2次狄青。

说实话。

就当时宋朝对武将的那个态度,宦官去探望狄青能有好脸色?

而狄青是个打仗的将军,哪里是受得住气的人?

被贬之后没多久,狄青就心情郁结,因病而亡,享年49岁。

而他的病,一半是气的,一半是吓的。

为何无冤无仇,欧阳修非要宋仁宗把狄青赶走呢?

用欧阳修的想法来回答就是:为了保全狄青,也为了保全宋朝的江山。

第一,宋仁宗太信任狄青,引起了欧阳修的忌讳

北宋的重文轻武,在宋仁宗时期,已经成熟了。

这是一个被当时人视为正统的思维。

而狄青能被重用,也是因为武将被压得太狠了,到最后连硬骨头都没了。

可是,这天下并不太平。

又想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怎么可能呢?

而狄青是那种特别皮实的马儿。

前30年,他在夹缝中生存,还长得挺好,能上场打仗,还胆子大,不要命,又聪明。

在宋夏关系吃紧时,狄青能扛得住对抗西夏军的任务。

在国内叛乱时,狄青也扛得起大国威严。

事实上,早在狄青当枢密副使时,朝堂文官就强烈反对了。

但是,当时他们谁也没那个胆子出征,最后宋仁宗拍了板,非要狄青出马。

而平定了侬智高,宋仁宗要给狄青更大的官,无数文官就跳出来声泪俱下地反对了,但宋仁宗还是认为,大功必须大赏。

而这种几次三番的维护,欧阳修看在眼里。

作为文官之首,他自然也担心皇帝被蛊惑,因此,对狄青也鼻子不是鼻子,眉毛不是眉毛的。

第二,当武将为耻,不屑于同朝为官

在宋仁宗时期,武将的地位,已经不是说不如文官了,在文官眼里,那都是个非常耻辱的职位。

很多人都瞧不起武将。

欧阳修自然也不例外。

他们眼中,十多年的厮杀,换一个从政机会,狄青就应该感恩戴德了,怎么可以和他们同朝为官,还官职比他们大这么多?

韩琦更是瞧不起狄青。

他曾公然蔑视狄青:“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

只有读书人才是好儿郎,你算个老几?

第三,美其名曰保护狄青,实则为了所谓的“保全江山”

而狄青还曾经被发配充军过,他的脸上是有刺青的,因此,很多人都称呼他是“黥卒”。

一个蚂蚁,立了功,又能怎样呢?

能和大宋江山相提并论?

这是当时许多文官的真实心态。

而欧阳修自然也是如此。

他理所当然地认为,贬黜狄青,又不是要杀了他,老老实实安度晚年,不好吗?区区一个武将,还想着进庙堂吗?

最无耻的是,欧阳修对宋仁宗是这么说的:

《宋史》:“狄青为枢密使,有威名,帝不豫,讹言籍籍,修请出之于外,以保其终,遂罢知陈州。”

这话的意思是:我们也不是为了杀了狄青,而是为了他好,为了让他安度晚年,有个善终,才请求陛下贬黜他,这是为了保全他。

至于这套说辞到底有几分真心,就说不清楚了。

总而言之,最终的结果是,欧阳修胜利了,他成功动摇了宋仁宗的心,而狄青也因为莫须有的罪名丢了命。

实在是可叹,又可气!

而最让人感慨的是,这位能够容得下包拯铁面无私的宋仁宗,却终究还是容不下一颗崛起的武将之星。

北宋的末期,被欺负成那般摸样,在这里,应该也能找到些许端倪吧。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关注我@灵枫历史阁,把旧时光的故事讲给你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录的不错哦声音很好听可以互关一下吗?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