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初学写作时总喜欢引用一些“名言警句”,以炫耀自己的“博学”与“才华”。其中,有一句“出镜率”特别高——“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在慢慢认清生活的真相后,我对此有了更多的体悟。在我们捍卫“说话的权利”时,是否有意或无意忽视了权利背后的责任?事实上,它们从来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
言论自由在任何地方都不是绝对的,更不意味着个体或组织可以信口雌黄、颠倒是非、恶语伤人甚至抱团对他人进行舆论审判。尤其在这个社交媒体横行的时代,“言语”的威力是巨大的,其造成的影响与损失往往是难以估量、难以挽回的。
这有感于本周几则备受关注的新闻事件。一是,刘学州案的开庭审理,这起一年多的前网暴事件,至今令人悲愤而痛惜。在历经人生的种种不幸后,网络暴力成为压垮这位少年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是,开着拖拉机到西藏自驾旅行的山东网红“管管”去世,年仅38岁,这一悲剧的肇因同样源于一些“黑粉”长期的网暴。
三是,去年沸沸扬扬的“剧组虐猫”事件有了定论,所谓虐猫完全是谣言,造谣者已被判刑。这一由谣言引发的网暴事件让涉事影视公司付出了惨痛惊人的损失,不仅导致广告商的撤资,还连带当事方其他作品受损,经济损失上亿元。
可以说,网络暴力已经成为互联网的一大顽疾。业内有大量详实全面的研究,我无意再做长篇大论的复述,也无力劝告那些网络喷子改邪归正,只想提醒读者朋友,要警惕自己成为网络空间中的施暴者。
这不是危言耸听,国内外的多个调查都证明,那些充满戾气的恶毒言论并非全部来自生活中的失意者,相当一部分出自现实中的普通人,其中不乏生活幸福的个体。有的出于发泄,有的是无聊,还有因为偶然的变故,一些人在网络空间会突然表现出极度的苛刻、冷酷与残忍。也许,这就是人性的幽暗吧。
因此,我们每个人有必要做好这些功课——
提高对信息的辨别力。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阅历,不要轻易被谣言与谎话所俘虏。
增强对情绪的控制力。暴躁、易怒、偏执很容易滑向网络暴力的深渊,切忌成为情绪的奴隶。
保持对同类的同理心。学会换位思考,尝试理解他人的脆弱、悲伤与无助。口下留德是一种修养,亦是一种善良。
努力与人性中固有的偏见去斗争。这可能是最难的一点。人习惯性地对自己认为的威胁保持敌对状态。
社会学家阿伦森在《社会性动物》中已经给出了悲观的答案:历史经常会不幸地显示,如果人们确信自己是绝对正确的,而其他人是错误的,那么他们便很容易做出仇恨和残忍的行为。
事实上,网络暴力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这种自以为是的偏见中产生的。在“管管”的悲剧中,黑粉对之“造假”“炒作”之类的无端攻击,本质上正是对“网红”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
如果这种偏见再与膨胀的道德感“联盟”,那就难免爆发“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的冲动,从而为了目标而不择手段。上纲上线、肆意攻击、无厘头式的攻讦,最终很容易演化为一场网络暴力的“狂欢”。
从这一角度而论,这“誓死捍卫”的“说话的权利”不仅是包含着“我要说”的自由,还应有“如何说”的权衡。
当然,我亲爱的读者朋友,这并不是要求大家说话时必须谨小慎微、前思后想、字斟句酌。我只是想重申一点常识,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在公共空间的言论负责,不要心存法不责众的侥幸。发言评论做到真实客观,应是一个网民的基本素养。
如果这个标准再提高一点,那还应该保持对他人基本的善意。你的一句“无心之语”往往会给人带来无限的烦恼,并不是每个人都内心强大、宠辱不惊。
关于此,钱钟书先生讲过一句很深刻的话:“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能让人心力憔悴。”
因此,无论你在经历人生的何种处境,请避免将负面情绪发泄到陌生人身上,用好“说话的权利”。须知,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