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出发点怎样,这都构成了对名人去世的一次“死亡消费”,而本来,大家有能力在一开始杜绝它的传播,并且可以很快戳破谎言
歌手刘文正,在两天时间里经历了一场“死而复生”的闹剧。他的前经纪人夏玉顺2月15日对媒体透露刘文正“去世”消息,旋即传遍整个网络,悼念与哀思一时铺天盖地。但仅仅时隔一天,夏玉顺就改口表示,“刘文正其实是为了不想再被打扰,才会希望他放出死讯”。
不必怀疑公众对刘文正的真挚情感,尤其对于年轻时喜欢过他诸多音乐作品的人而言,记忆中的人以如此方式再次撞入眼帘,所激起的感受是最直接也最真诚的。琼瑶、巫启贤、伊能静……诸多公众人物也被这一消息所震惊,他们其实也和诸多网友一样,最先被触动的,不是对这条消息真假的辨别心,而是人的记忆、情感被冲击之后,本能散发出的怀念与哀伤情绪。
现在的状况是,很少有人去追责夏玉顺,虽然这么做是一件最简单的事情,因为他似乎是这桩乌龙事件的“总导演”。刘文正“去世”甚至不是一场乌龙,而是纯粹的恶作剧,这当中充满了自相矛盾的谎言,夏玉顺改口让刘文正“复活”,不是亡羊补牢,而是彻底把“羊圈”拆掉,之后一片哗然、混乱的场面,让人瞠目结舌的同时,也让人心生不安。此时批评夏玉顺,反倒有了推卸责任的嫌疑——无论出发点怎样,这都构成了对名人去世的一次“死亡消费”,而本来,大家有能力在一开始杜绝它的传播,并且可以很快戳破谎言。
过去几年,去世的公众人物有许多,每隔一段时间,极端时一连数天,社交媒体上都会被公众人物的去世消息刷屏,网友已经习惯了坏消息的传来,连悼念都有了模式化——有人爆料,媒体求证,亲属或单位证实,大面积刷屏,沦为沉寂。刘文正这次“被去世”,一个重要缺失在于求证环节的缺失,夏玉顺的单一信源,轻易而举地就被采信。当然,率先报道的媒体负有误报的首要责任,其他媒体的报道,则是在初步排除责任后的跟进。
这是一次令人感到沉痛的传播事件。夏玉顺敢于拿一个人的生死讯息开玩笑,或许在于他意识到这么做根本不用付任何代价,出于对刘文正的尊重,使得人们尽力避免对他的二次伤害而选择接受被愚弄。混乱的娱乐生态,为这一事件的滋生提供了土壤,人为操纵的话题热点,机器炮制的虚假流量,捧高踩低的明争暗斗,以丑为美的畸形审美……把编造的“死讯”放在这样的生态下看,反而少了点荒诞意味,而具有反讽的锐利。假若夏玉顺表示编造假话的动机是为了讽刺娱乐圈,这至少在部分层面上是客观成立的。
就像喊“狼来了”的那个小孩,夏玉顺敢于拿一个人的生死讯息开玩笑,在于他意识到这么做根本不用付任何代价,他口中的“刘文正其实是为了不想再被打扰”,实际上正是希望更多的人们“去打扰”。
这也是一次典型的流量反噬事件。在网上各式各样的流量漩涡包围下,名人去世总是能够让公众暂停对其他事件的关注,聚焦到对去世人物的讨论中来。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写道:“死亡是一面镜子,反射出生命在它面前做的各种徒劳的姿态”,人们对于逝者的最后一次注视,往往会拿自己的生存状态与之对应,通过对无奈的哀叹,或者借用悲伤的名义,对自身进行一次垂怜,这是一种本能,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于是,对于死亡的关注,在流量时代竟然有了流量密码的效果,传播平台与受众,都从中得到所需。而一旦这当中出现假新闻,围绕死亡事件所建立的各种镜像便碎了一地。
刘文正“被死亡”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对于类似信息的警惕与鉴别心理,为虚假信息的传播建立一道防火墙。而建立这道防火墙的重点在于,杜绝对公众人物去世的模式化悼念,宁可信其无,等一等再报道或刷屏,不让流量思维起到引领作用。
希望刘文正“被死亡”的这个教训,可以让人记得的时间更长一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