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卷:愿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苏轼)

江西卷:愿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苏轼)

00:00
05:15
愿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江西考生

人生如一场修行。得意时,可“一日看尽长安花”;不如意时,则“潦倒新停浊酒杯”。但人生哪怕“畏途巉岩不可攀”,也要“会当凌绝顶”;哪怕“无人会,登临意”,也要“猛志固常在”。

正如苏轼,一生遭遇数次贬谪,仍走出自己的柳暗花明,归来仍是少年。所以,我敬佩苏轼,愿意像苏轼那样豁达、乐观、坚守梦想。

初出茅庐,年少轻狂。

嘉佑元年,年仅十九的苏轼出川赴京应试,因为卓尔不群的才华名震京师。不久,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然而,苏轼因不赞同王安石的变法,引起了新党的不满,最终不得不自请出京。即便遭遇这样的打击,离京任职的苏轼仍兢兢业业,不忘初心,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意气面对人生。

潇洒东坡,贬谪赴鄂。

元丰二年,苏轼背负“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锒铛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湖北黄州。从春风得意的试场奇才,到谪居落寞的戴罪犯官,此时的苏轼心灰意冷,常自嘲“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但他仍保持着对生活的旷达乐观,开始寄情于山水,挖掘生活乐趣,开垦坡地,研究菜谱,投身于文学创作——《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在经历人生挫折后,苏轼变得更加成熟,生命多了庄周那样的逍遥豁达。

再遭放逐,造福一方。

元祐八年,苏轼稍有起势,但不久后再次被贬至惠州,后来,六十二岁的苏轼又被发配到蛮夷荒凉的儋州。然而即便如此,满身风霜的苏轼仍然不忘为民之初心,他创办学堂,教书育人,教导当地居民开挖水井……被贬至儋州的苏轼,深知自己难有起复时,但仍选择发挥生命最后的余温,温暖那片被自己当作第二故乡的土地。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数次遭遇贬谪,但始终矢志不渝、坚守初心,将生命活成一道风景。愿我,如苏轼,坚定而勇敢,历经波折,归来仍是少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梦谒西华

    声音好好听(ง •̀_•́)ง

    爱与自由的向舞 回复 @梦谒西华: 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