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拉了一把经济

情人节拉了一把经济

00:00
05:59

西方情人节,带动中国消费。

从没想过一个情人节无形中会像现在这么重要。

根据中国经济网报道,去哪儿网数据显示截至2月11号,情人节预订房间数量已超过2019年的四成,同比2022年增长340%;

携程数据显示,从2月11号周末迎来小高峰,住宿预订、美食套餐、景点门票热度环比上周提升超320%。2月14日当天,情侣房预订反超2019年同期,影音房预订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近7成。

去哪儿网显示订酒店上最舍得花钱的是95后,仪式感强烈,平均支付669块。

好家伙,这可比有家有室之后吃个工作餐都扣扣搜搜的80后敢消费多了。

开始讲究钱要花在刀刃上的80后已然有点薅不太动, 江山代有才人出,像这种注重享受、仪式感、独特的消费形式越来越要靠后来者。

今年的情人节,给我感觉就是分量远超节日二字,情人节已成为“浪漫经济”代名词。

啥叫浪漫经济?

就是引导消费者去放开、大胆的消费,不论是节前各种平台吹风还是各种软文暗示,总而言之要诱导你超预期消费。

哪怕是单身,在情人节前夕你也会看到许多平台推送“送自己的礼物”,并配上“生活要有仪式感”、“养花其实养的是性情”等各种洗脑软文。

引导消费取向由商家资本决定,资本把控女性看重点。

就像为了把钻石卖出天价宣传钻石象征爱情、一颗永流传,成为历史上最成功的营销之一,但从来不会宣传钻石不怕火炼,因为钻石怕火、一烧就没。

在这种偏向性宣传下,钻石象征爱情成为女性群体看重点,继而成为社会消费取向,虽然回收的时候会发现钻戒除了戒,钻可能一文不值。

但从引导开始,整个过程量价齐升带动超额消费,这就是浪漫经济。

当然,互相转账的不算,因为除了心理安慰没创造任何价值,只有花出去的才算。

昨天在印钞机轰鸣一文中讲,整个2022年住户存款新增约18万亿,而2023年刚开年的第一个月新增存款就增加6.2万亿,一个月比去年全年三分之一还多。

在居民存钱热情不减的当下,2023年的每一个节日对商家都极为重要,都得想方设法抓住做生意的机会。

同时,钱都存起来了,消费上不去,企业就难存活不下去,自然而然政策面要想办法让钱从银行里拿出来。

昨天刚说完1月份居民存款创历史新高,顶层设计上必然会想方设法让钱从银行里拿出来,今天一大早官媒头版就发了一篇《多管齐下引导居民从超额储蓄向消费转化》。

文章主旨是针对眼前投资意愿下降、消费需求不足、未来预期转弱,应该采取一系列政策,稳定居民预期和信心,提振居民消费和投资。

并且列举了三种方式:

第一,鼓励各地发放消费券,带动额外消费;

第二,鼓励汽车消费,并且向城镇农村市场下沉;

第三,有关方面也可择机降低利率水平。

发放消费券确实是比较好的办法,去年很多地方验证过,确实能带动不少额外消费,而且这种消费也是生活里的一些基础需求。

但是鼓励汽车下农村就有点扯了,这么多年下来城市里的房子很多都是农民进城买的,还用得着提醒农民买车?!

该买的早买了,除非给出特别大的优惠,要不然这种建议就是拍脑袋、不接地气。

重点说说第三条,利率还要不要再降?!

如果继续降利率,对哪些方面有利?

无疑有利于刺激企业去贷款;有利于给企业特别是国企缓释债务,这可能是地方最希望的;房贷利率也会继续下降;理论上有利于超前消费。

如果继续降利率,不利于哪些呢?

扎堆提前还房贷会继续;存款利率同步降低;赚钱效应会越来越低;如果物价不降一直升,那手里的钱就始终在贬值。

而且关键是降息这个工具多次使用,边际效应也会大打折扣,降息原意是想让资金尽可能刺激企业活力、刺激消费,但现实中往往会首先利于地方国企缓释债务。

至于像烂尾楼这样的债务僵局则大概率是水流不进,想打开僵局,要么项目本身还有可迅速变现价值,要么就得有一方接盘。

而且利率持续降低,也会让买房买车的人继续观望,因为买了之后再遇到降息就等于被割韭菜。

利率越低赚钱效应越低,各种理财收益率也会继续降低年化收益。

可见,降利率是一把双刃剑,此时用这个工具不但正向效果难说,还可能引起众多反向作用。

国企、银行、开发商、个人、政府等等,每一个都会受到利率影响,真正牵一发而动全身。

其实不敢消费,根本不是利率的锅,生活成本居高不下才是主要顾虑。

一天不解决后顾之忧,让居民把存款拿出来超前消费就是天方夜谭。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