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素问。举痛论》
教材186页,第四节,也就是病证这一章的第四节,《素问。举痛论》。这一篇我们在第三章的病因的时候,涉及到过,就是九气为病那一节,也是属于“举痛论”的。关于篇名问题,我们在讲九气胃病,那一节的时候也已经讨论过,“举”根据这一篇下面有一句话,
帝曰:愿闻五脏卒痛。
所以有的注家认为这举痛是“卒”字之误。这是一种解释。另一种解释,因为这一篇讲了十四种疼痛的症状,病机的问题,所以说列举十四状的疼痛与病机。因此叫“举痛”。举是做列举来讲,举例,举出来。所以关于题目有这么两种解释。我们现在选的这一段,就是论十四种痛的病机与鉴别。这里有十四种疼痛。每种疼痛的病机是什么?怎么样鉴别它们?因此说,这一大段,主要是论十四种痛的病机与鉴别。我读一遍: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已。而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
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
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涩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涩,脉涩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涩脉急,故胁肋于少腹相引痛矣!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涩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涩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何?
岐伯曰:五脏六腑,故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帝曰:扪而可得,奈何?
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帝曰:善。
现在串讲,“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天就善于讨论自然规律。善于讨论自然规律的人,必有验于人,善言自然界规律的人,必然可以用这种理论,用这种观点来检验人们自己,来检验人的问题,也就是说,把自然规律,可以引到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方面来,“验”也解释检验的意思,用这个理论,分析自然阴阳的这个理论,来认识人体的问题。
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于讨论古代的问题,这样的人必然可以把这个理论观点,和现代的实践联系起来,这才是学有致用,才是有意义的。空头的古对古没有什么现实意义,这恐怕是不妥当的,一般来说,能够对古代有深刻认识的人,特别是对古代的历史,当然对其他的问题也可以,凡是古代的问题,能够有充分深刻的认识,它必然有现实意义,认识现在的问题。乃至于认识将来的问题。所以说,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这个厌字,也是合的意思,有“参照”的意思。所以,“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的“验”;“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的“合”;“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的“厌”,这三个字意思是基本相同的。也就是“善言人者”,善于讨论别人的问题,善于讨论人的问题,人的生理、病理,乃至于人的社会问题。所以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它必然把这些知识和这些理论,和自己联系起来。“如此”,如果能够这样的话,“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数极”,数就是大的理论,极就是很充分,就十分透彻,能够言古而知今,言人而知己。而和与己这样的话,对很重要的大的道理,他就是能够很透彻,不很透彻的话做不到这一点。念《内经》就念《内经》,想不到去看病,念养生就念了养生,不知道怎么对自己养生。那就不透彻。这里所说的“道不惑”,对这些理论完全没有迷惑,很清楚了,“而要数极”,极就十分透彻,对于这些大道理十分清楚,十分透彻,“所谓明也”,这就是明,聪明智慧,俗话说的明白人,不是糊涂人,不是囫囵吞枣,书也念了,历史也学了,对生理、病理也学过了,怎么样看病不清楚,怎么样对自己也不明白,那就是不明。
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我想现在问问先生,问问老师,能够做到“言而可知”就是听到病人的介绍,听到病人的语言,听到病人的说话,就可以找到他的病情,其实这是说的问诊问题,通过问诊,通过语言而知道病情。“视而可见”,通过望诊可以了解病情,不然的话,视而不见有的是,病人都看了,为什么有人一看就知道是什么病,有的人看完了不知道什么病?那不就等于视而不见,这要视而可见,说的是望诊问题;“扪而可得”,扪就是扪按,按一按,说扪心自问,摸摸心自问,按脉,按腹部都属于扪的一类。所以都属于切按这一类。扪而可得,也就是切诊按诊问题。通过切诊、按诊那个得到病情。对病情的认识。
令验于已。而蒙解惑,可得而闻乎?,所以把这些理论,“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的理论都能掌握,对自己也可以应用。也可以自己相联系起来。而发蒙解惑,启发蒙昧而解除迷惑。说可以把这些道理告诉我吗?也就是把诊法的问题,这么样学习到呢?
岐伯再拜稽首对曰,这是讲的理解问题了。问的时候要拜,黄帝问完了之后,岐伯要再问一下还要再拜而稽首。稽首就是把头,首就是头,稽就是停留,就把头触地,触到什么地方要停留一下。这是表示理解之深。有顿首,点下头就起来,这不叫顿首吗?这是说明理解很深,很周全。
何道之问也,想具体问什么问题呀?
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我想听一听突然引起的五脏疼痛,卒痛,就是突然疼痛,这就相当于“猝”,突然的意思。想听一听引起五脏突然疼痛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何气使然?什么原因导致的。
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这是正常的生理就是这样。经脉里面运行气血,它是流行而不止的。按十二经主题路线。当然还有奇经八脉,在经脉当中它有规律的循行。所以叫“环周不休”。没有停止的时候。上面是说的正常的生理现象,就是这样。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有规律的运行,循环往复。
寒气入经而稽迟,当寒气侵入经脉的时候,那样就使气血运行迟缓,稽,不就是停留吗?迟,就迟缓。由于寒气侵入经脉,使气血运行迟缓。
涩而不行,凝涩了。血气得寒则凝,得温则行。受了寒邪之后,气血流通缓慢,产生凝涩。
客于脉外则血少,当寒气客于脉外则血少,
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教材有注释,这是一种互语,客于脉外,本来是客于脉外是可以使气少,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卫属气,营属血。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外的时候,脉中之血也少。尽管是寒气客于脉外,伤了脉外资气,是脉中之血也少。客于脉中,伤的是血,使脉外之气也少。所以说“客于脉中则气不通”,脉外之气,卫气,循行也不通。这是从字面上直接作用理解,对的。另外,还有这样的考虑,其实脉内固然行的是血,其实它也得有气。脉内没有气这血也不能行。就是脉内行的是血,它也有气。脉外虽然是以气行为主,其实脉外也并非无血。血行于脉内,气行于脉外。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这是一种相对而言的,大体来说的。换句话说,脉内也得有气,脉外也得有血。所以客于脉内的时候气不通,客于脉外的时候,血也少。所以,从这两方面理解,我想就是全面的了。对这句话,两方面理解。
故卒然而痛,总之,是由于寒邪侵入,导致经脉内外气血运行不畅。因此就卒然而痛。不通畅,气机阻滞了,所以就突然引起疼痛了。那么看来这里提出来的五脏卒痛,主要病因是寒。寒邪引起疼痛的主要病机是寒邪凝涩。凝涩了什么?凝涩了气血。不能在经脉中顺畅的运行。所以不通而痛。下面就要提出十四个问题。也就是不同的疼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你看,第一个是,痛或卒然而止,疼痛得时候,突然就可以停下来了。不痛了,这是一种情况。说什么原因引起的疼痛,突然可以停下来?原因与病机的问题,是什么呢?
或痛甚不休者,第二个问题是问“痛甚不休”,有的疼痛, 是持续的疼痛,没有休止的时间。持续的疼痛。什么样的疼痛会是这样的呢?病因病机又如何呢?
或痛甚不可按者,这是第三种。有的疼痛,它很厉害,不能触按,换句话说,触按痛得就厉害。不触按好一点。
或按之而痛止者,第四种说,按之而痛止,有的是按下去之后,疼痛反而会停止了。会缓解,疼痛会缓解,甚至于不痛了。按下来就不痛,不按下就痛。
或按之无益者,第五种又问,按之无益,有的疼痛是按也这样,不按也这样。没有变化,是按之无益。也不是因为按就痛。也不是因为按就不痛。按之无益,这是什么原因?其病机、其病位、其病因。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或喘动应手者,第六种,疼痛的时候,拿手按一按,它有跳动感。好像喘动不安。喘,不是气喘,是躁动不安的现象。或者说。摸到疼痛的部位有跳动感。
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第七种,心与背相引而痛,疼痛的时候,心背相牵引着。前心后背,相互牵引着疼痛。
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第八种是,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两胁肋疼痛,还牵引了少腹痛。
或腹痛引阴股者,第九种是腹痛引阴股,腹痛牵引着大腿内侧。阴股,是大腿的内侧。
或痛宿昔而成积者,十种是说痛宿昔而成积,疼痛很久,逐渐的形成积块病。
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第十一种,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有的疼痛,突然疼痛死过去,现在的话说,痛得休克了。但是过一会儿,就活过来了。就苏醒了。所以“有少间复生者”。稍微的隔一段时候,他可以苏醒过来。
或痛而呕者,十二种是痛而呕者,疼痛而呕吐。
或腹痛而后泄者,十三种,腹痛而后泄。
或痛而闭不通者,十四种,痛而闭不通。疼痛而大便不通。这“闭”是大便闭。这是问了十四种疼痛的情况。这确实也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些疼痛。应该加以区别。这么样鉴别,这么样分析?分析它的病机,如何才能够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
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有不同的形状,其实是不同的症状,这么样鉴别呢?这么样区别呢?别之奈何?不能说笼统的疼痛,西洋人还有点止痛片,中医还说不上哪药是止痛片。有止痛片的作用。当然西医的疼痛,也不都能吃止痛片的。我就是去年,还见到我们的一位医生,人家胃疼给开点APC(阿斯匹林),吃了,那不越吃越痛吗?也不是所有的疼痛都是这个止痛行。也得考虑一下。吃阿斯匹林,我说这胃痛是越吃越痛。我就说,不但中医要分析,其实西医也不是说,所有的痛都使那种都止得住。也的考虑病因问题。
下面就是要具体分析,这十四种疼痛的病因与病机了。因为分析了病因病机,就可以做鉴别诊断了。
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寒邪侵犯到经脉之外,也会使得经脉受寒。
脉寒则缩踡,缩踡,就是卷缩,寒则凝,所以寒邪使得经脉缩踡。
缩踡则脉绌急,绌,就是屈曲。脉绌急的绌,就是经脉屈曲。急,就是拘急。躯体拘急。收了寒之后,脉缩踡导致了躯体屈曲拘急。
绌急则外引小络,经脉绌急就引外面的小络,经脉大,络脉小。
故卒然而痛,受了寒邪,使经脉拘急,经脉有牵引了小络,使得小络更拘急,小络气血不通。小络气血不通,所以就卒然而痛。
得炅则痛立止,炅,就是热,得到的热气,得到温暖之气之后,寒气就散了。经脉不拘急,小络也不被牵引了。气血就通畅了,所以得热则痛立止。很快就好了。第一个不是问的“痛卒然而止”吗?所以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卒然而止”。就是寒气客于脉外,并不严重,牵引了小络,使小的络脉气血不通,得到热气的时候,热敷也好,拿热手捂一捂也好。这种情况把寒散去了,小络不再拘急了,那么就可以气血通畅而痛止。卒然痛止,痛立止。
因重中于寒,第二种情况是说的什么呢?是痛久的问题。痛甚不休,就是持续疼痛。久而不可解,是为什么呢?是重中于寒。重复的感受寒邪。不是感受得轻,而是感受得重了。不是感受寒邪而得到热气,痛立止。得到寒气之后引起疼痛了,再一次的感受寒邪。所以重中于寒,寒而又寒。
则痛久矣,所以经脉也好,小络也好,不可能再舒张开,再通畅,所以就痛久。这跟前面那个痛立止也是相对而言。那个痛立止是得热则痛立止。这个没得热,又重中于寒,所以就痛久。这是第二种疼痛。
第三种是说痛而不可按的问题。有的疼痛不能按,越按越痛。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这个是说的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寒邪外来侵入经脉,人体内得阳热之气跟寒邪相互搏斗,这个相“薄”就是搏斗的“搏”。寒邪和人体内的阳热之气搏斗,交织在一起。则脉满。那么经脉就要充满了。有寒邪、有热气,在哪里搏斗,就充满。
满则痛而不可按也,经脉充满之后,则痛不可按也。太满了,再按的话,疼痛就更厉害了。看来这里要是实证,一般的说就是拒按了。有实邪在里头就拒按。这个寒邪,和这个热气,交织搏斗,本身就都成了邪气了。所以再按有邪气充实所以越按越痛。则痛而不可按。
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如果是寒气久留,炅气从上。这个“上”字,怀疑是“之”字之误。热气从之。寒气稽留,寒气停留,热气再随之而来,怎么样呢?
则脉充大而血气乱,就导致了脉充大,阳热之气和寒气喜欢搏结,相互搏斗。使得脉充大而血气乱。
故痛甚不可按也,血气不能正常运行,所以疼痛越来越厉害,而且不能按。因为脉满了,就越按越痛。这是讲的第三种。这个痛而不可按的问题。
下面是第四种痛,是按之痛止。什么样情况按之可以痛止呢?就是喜按。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膜原是肠胃之间那个系膜,相互联系的系膜叫做膜原。属于半表半里之间的位置。不在脏腑,不在肌表。我们在前面讲《百病始生》篇的时候,不是有肠胃有寒而与肠外之汁沫相合的,日久成积的这个机理吗?日久形成积块,形成痰核的机理吗?已经涉及过那个膜原,就是这个膜原。
血不得散,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使得血不得散。寒气所客使得肠胃之间的,或者膜原子下的血不得散,膜原之下也就是膜原之中。膜原之内。就跟我们前面所讲的,“劳风法在肺下”,在肺下就是在肺中。
小络急引故痛,膜原之下,血不得散,由于血不得散,小络急引,小的血脉就是拘急而牵引,不能通畅,所以就疼痛。
按之则血气散,因为说按之后,可以使得小络拘急得到缓解,
故按之痛止,按以后就疼痛减轻。所以这是轻证,肠胃之间,膜原之下,那受的寒邪,使得小络拘引,要大络阻塞就麻烦了。小络拘引,那么用点按之后。就可以使得小络通畅开,痛止。
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这就是说,前面说了有的拒按,寒邪侵入和人体气血相结合,相搏斗,使得经脉充满。那是实证,所以拒按。那么寒邪侵入引起小络拘急,因为病位比较浅,是小络的拘急,所以用手按,按了之后可以使得小罗舒展开,因此按之可以痛止。这是说的按之无益,也没有加重疼痛,也没有缓解疼痛。这是为什么呢?这个也就是所谓的第五种疼痛,“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就是背部的深层的经脉,脊背,挟着脊背的深层的经脉受到寒邪,因为是深层的经脉,所以说按之不能及,按的力量达不到邪气侵犯的那个部位,故按之无益也,所以按起来没什么影响。它该怎么痛还是怎么痛。既不减轻,也没有加重。
第六种,是疼痛喘动应手的问题。什么样疼痛用手摸起来,可以发展局部有跳动呢?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是指腹里的那一支,腹部里面行的那一支冲脉,其实现在看来,用现代解剖学看来,那就是个腹主动脉的问题。寒气客于那个部位。它说
冲脉起于关元,我们在前面讲经络的时候讲过,说冲任督三脉皆起于什么部位呢?下焦。或者起于胞宫。这个说是“关元”,“关元”是脐下的一个穴位,小腹中的一个穴位。那是看来指的外部而言。体表的标志而言,体表的标志。气海其下一寸半,其下二寸半是关元。它是体表的穴位作为一个标志。所以冲脉起于关元,实际上还是起于,《内经》上一个说的是肾下,一是起于下焦,一是起于胞中。说冲任督三脉,一源而三歧。起于胞中,我们前面讲的是,在“经络”这一篇我们讲的是起于胞中。也有的篇说起于肾下。总之是下焦。这是冲脉,体表的部位说是关元,说冲脉起于关元,
随腹直上,往上行的那一支。冲脉我们说过分布最广。有行腹前的,有行背后的。这是上行的,还有下行的。这是说的上行,行于腹里那一支,所以说“随腹直上”
寒气客则脉不通,使得冲脉不通畅。
脉不通则气因之,冲脉不通畅,不通则气因之,气因之也就是说,人体的阳气也因之而与邪气相互搏斗,这样的话就更不通了,寒气引起的血不通,阳气再和它搏斗,搏结在一起,经脉更不通了。
故喘动应手矣!这个时候,就可以发现有喘动应手的症状。所以这种人疼痛,拿手按一按,按他腹部,深按一下,按腹部可以感到“咚咚咚”在那跳。有些病人也这么自我介绍,说我肚子里有个病块在跳。当然我说,用现在解剖学一看,这个跳动,一般是腹主动脉的跳动。大胖子一般摸不到。大胖子怎么摸得到?肉那么厚。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涩,第七种疼痛。背俞之脉,就是太阳经的俞穴。五脏六腑之俞都在背部。寒气侵犯在背俞之脉,引起的经脉的凝涩。
脉涩则血虚,血虚则痛,血虚就不能濡养,这个血虚是因为血脉不通,不能发挥温煦濡养的作用,便谓之虚。不是说受到寒邪之后,马上血就少了。不是这个意思。是说寒邪导致经脉凝涩,凝涩不能发挥营养温煦作用,濡养作用没有了,没有濡养作用,它就是虚的现象。所以这个虚,是指失去濡养作用而言。不能够正常的濡养,也会引起疼痛。所以血虚则痛。这里提到的虚痛问题,虚也可以痛。虚痛的道理就是虚不能够濡养。气虚不能温煦,血虚不能滋养。都可以引起疼痛。又说
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就是心引背,相引而痛。回答上文的心引背,相引而痛的问题。其俞注于心,太阳经脉的五脏六腑之俞都在背部,所以心俞也在背部。所以说,相引而痛,心与背相引而痛。这是寒邪客于了背俞。
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如果这种情况,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心与肾相引而痛的,用手按的话,就可以使热气至,用手按摩,这个按,不单是拿手按一按的问题,还有用手按摩的意思。按摩就是治疗手法。这使阳气到来,针灸不是也引动正气到来吗?按摩的道理和针刺的道理是一致的。也可以使阳气经气运行过来。这样的话,阳气到来。热气至,这热气是人体的阳气,阳气到来之后,就使得经脉通畅了。血凝,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就可以痛止。凝涩去掉了,热来了之后,把凝涩去掉了,疼痛就止了。本人不是搞按摩的,但是按摩的专家对我说过,有个专家,他说他在治疗心脏病,就是现在诊断那个冠心病,疼痛,就是按压心俞,太阳经的背部的旁开一寸半的心俞。五椎旁边那个心俞,五椎旁一寸半。第一大柱二风门,三椎肺俞四厥阴,心五嘛,五椎旁一寸半。
注:第一大柱二风门,三椎肺俞四厥阴,五心六督膈属七,九肝十胆寻仔细,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十四肾,气海十五大十六,十七关元俞穴存, 小肠十八膀十九,二十中膂俞穴真,二十一椎白环生,背俞穴要记心中。
两个心俞,用按压、按摩的手法,就可以治疗现在诊断的冠心病的疼痛。也是心与背的相引而痛。心脏病犯了,冠心病犯了,不也经常的引肩背吗?当然,这个专家告诉我,在平时治疗的时候也可以按压内关。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代心用事。所以他按摩治疗冠心病。不用药用手按摩手法的话,是以背俞的心俞和内关穴为主要的穴位。这里说的“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所以没有硝酸甘油,没有速效救心丸,按摩按摩,按压心俞和内关应该也是很有效。也是一种急救方法。
第八种。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涩脉急,故胁肋于少腹相引而痛,这是解释上面第八种,胁肋于少腹相引而痛的问题。胁肋于少腹相引而痛,疼痛的病因是寒邪,病机是寒邪客于厥阴之脉,足厥阴肝经。胁肋是少腹,乃至于绕阴器,这都是肝经所过。因此邪气客于厥阴肝经的话,可以引起其经脉所过部位的疼痛,少腹是指的小腹部的两侧。一般说小腹是指的小腹部,包括中间和两侧。少腹是说小腹部两侧。肝经是行两侧。
第九种。是说痛引阴股的问题。
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涩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疼痛引大腿内侧疼痛,那看来是腹痛。腹痛引大腿内侧。什么原因呢?厥气也是寒凝之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涩在下相引,看来腹痛时少腹疼痛为主,寒气上与少腹嘛。故腹痛引阴股。
第十种疼痛,是宿昔而成积。疼痛,疼痛之后,长成积块病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当然积块的问题,我们在《百病始生》篇讲过,积块病形成的病因和它的机理。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这就进一步谈到“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寒气客于小肠,还有膜原之间,膜原在肠外,肠胃之外,
络血之中,有寒邪在膜原,又在血络,
血涩不得注于大经,使得络脉之血凝,而不能够注入于大经。本来络,脉之血可以到达于大经,通过大的经脉再回流循行运转的,寒邪影响到小的络脉,凝涩了,它就不能再回流了,不能再从大经循行。于是,
血气稽留不得行,血也不能行,气也不能行,就停留下来了。
故宿昔而成积矣,宿昔,停留久了,宿昔不就日久了吗?停留日久了,逐渐逐渐的那就成积块病。也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百病始生》篇所说的,“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与血络相结而为积”,就是那个机理。《百病始生》篇讲过,肠外之汁沫,肠外,膜原嘛,迫聚不得散,再与血络相结,而成为积块病。和“举痛论”讲的一个,道理相同。这积块病形成的道理是相同的。这是第十种疼痛,宿而成积。
第十一种疼痛,是痛而呕的问题。
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厥逆就是寒邪上逆之气,逆气。
阴气竭,使得阴气竭,这个“竭”教材有注释,应该作“遏”,不是枯竭了,是被遏制,阴气被遏制,
阳气未入,阳气由于外泄也不能入于内。阴气被遏制,而阳气不能入于内而外泄。这样的话,
故卒然痛死不知人,使得阴阳之气相互脱离了。阴气被遏于内,阳气外泄而不能入,那样的话,不是阳气外泄,阴气遏制与内了,阴阳相互脱离。故卒然痛死不知人,阴阳脱离就死。
气复反则生矣,如果阳气还能返回来,而入于内的话,他就能够苏醒过来。这是第十一种疼痛,气复反则生。不是痛而呕。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
第十二种疼痛,才是痛而呕。什么情况可以又痛又呕吐呢?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厥逆还是逆气了,寒气上逆,使得胃气也上逆。
故痛而呕也,所以肠胃腹痛而且有呕吐。《内经》时候在这一篇,倒没说头痛而呕,有的受了寒邪头痛痛得很厉害,也可以有呕吐。外邪侵入导致头痛,引起了气血不通畅,也可以引起呕吐。头痛而呕吐,病势也相当重的。倒不见得都是脑膜炎,脑炎之类,有的就是脑血管畸形,或者脑血管有的时候又有扩张,又有收缩,受到外邪,受到寒邪它容易收缩。受到热邪,它容易扩张。当然有的人,受到寒邪他也扩张。总之,受到外邪之后,他一头痛也呕吐,这个也并不是很少见的病。当然如果那个严重的,刚才我提到的,现在诊断那些脑炎的,脑子的受到刺激或者脑膜刺激征,脖子又发硬,呕吐,那也是比较严重的病。痛而呕,当然那都是邪气上逆出现的呕吐。
第十三种疼痛,痛而腹泻。
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小肠受到寒邪影响之后,它不能成聚,不能聚而成形。不能分清浊。小肠分清浊的功能失常了。清者,渗入膀胱,浊者下入于大肠,它这个分别不清楚了,小肠不能分清浊,不能成聚。
故后泄腹痛矣,所以出现腹泻腹痛。
第十四种疼痛,是由于热邪,这个十三种疼痛都是寒邪,只有第十四种是热邪。不是说所有疼痛都是寒,也有热。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瘅,也是热的意思。热甚谓之瘅。焦渴,舌焦口渴,唇焦口渴。当然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也有人解释舌焦口渴。总之是有热伤了津液了。
则坚干不得出,大便坚硬,干而不能排出。
故痛而闭不通矣,所以痛而闭不通,腹痛而大便不通。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