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12洛阳名都为商业贸易地

第八章12洛阳名都为商业贸易地

00:00
08:16
十二、洛阳名都为商业贸易地
洛阳在曹魏、西晋、北魏建都以前,东周及东汉即已建都于此;北魏以后,隋、唐、后梁、后唐亦先后在此建都,有“九朝故都”之称。东周时,洛阳已成“天下名都”。当时已有用陶、石、骨及铜制作的精致工艺品,供王室贵族享用。周时洛邑人已“喜为商贾,不好仕宦”。东汉光武帝定都洛阳后,修治水利,开凿阳渠,疏浚汴河,使江淮地区运粮到洛阳更为便利,因而成为全国最大工商业都市。该地区商人要比农夫多十倍。
曹丕灭汉献帝,公元221年正式迁都洛阳。公元265年,司马炎亦以洛阳为西晋之京都,历时近100年。晋武帝为兴建太庙,采伐荆山之木,华山之石,铸柱十二,涂以黄金,镂以百物,缀以明珠。惠帝时洛阳虽经破坏,但仍有锦帛400万,珠宝金银100余斛。
洛阳商业相当繁盛。有金市、马市、羊市,王族、官僚均有经商贸利。当时曹植创作《洛神赋》,左思写下《三都赋》,人们争相誊抄,造成洛阳纸贵。陈寿的《三国志》,司马彪的《续汉书》,也都在洛阳完成。石崇与王恺斗富,也在洛阳。
北魏崛起后,自平城(山西大同)迁都洛阳。此时洛阳比魏晋时规模更大,东西横20里,南北纵15里,宫殿位于旧城偏西北之地。西阳门外有大市178。《长安巷坊志》书中有详细记述。
洛阳之西阳门外有大市,周围八里。分成东、南、西、北四市,东面接洛阳都,有“通商里”与“达货里”,为洛阳正式市场。此市场中人多为工巧屠贩,其中有大商人刘宝最为富有。人称“产匹铜山,家藏金穴”。他在全国各州郡均开设分店,其店中商品,定价全国一律。各地均养马一匹,有如今日之大型百货商店。
当时有文形容:“宅宇逾制,楼观出云;车马服饰,拟于王者。”可见商业之盛。洛阳西市有“退酤”、“治觞”两里,专门卖酒。有刘白堕者,善酿酒。六月时酒亦不坏,喝醉者一月不醒,故送客或出京时均用此酒。因酒带往远路,故称“鹤觞”,亦称“骑驴酒”。
此外,洛阳南市有“调音”与“乐律”两里,有伎女唱歌跳舞,以供市民娱乐。
北市有“慈孝”与“奉终”两里,专卖棺木及出租丧事之车辆。
此外,市内分别有屠宰、食盐、粟米及金融等各种行业,各类商品应有尽有。有的巨商富贾有控制物价、垄断市场能力。
洛阳城南有四通市,为国际贸易集散市场。城中有万余户商家来自中亚细亚及古罗马(古称大秦国)。此处亦为洛水、伊河地区的水产物集散地。民歌有云:“洛鲤伊纺,贵于牛羊。”当时欲享美味海鲜,也非洛阳莫属。
洛阳附近有“准财里”、“金肆里”,为富有之人住宅区,政府对该地区之奢华享受,曾加抑止,但并无收效。
洛阳北门有北邙山,此山低矮,王侯公卿多葬于此,故墓中多陪葬之明器。时至今日,当地人仍有将墓中掘出之泥人泥马或石碑出售。唐代诗人多有吟咏北邙山者,王建诗曰:“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置处。”又:“朝朝车马送葬回,还起大宅与高台。”张籍亦有诗云:“洛阳北门北邙道,丧车辚辚入秋草。”读此诗可知富豪丧葬于此之概况。
北魏旧都原有云冈石窟(在今山西大同县西),始建于北魏文成帝时,石窟有五,每窟刻有巨佛一座,小佛像无数,巨佛高七丈,由一巨石雕成。造型奇伟,雕刻工致,震惊世界艺坛。北魏迁都后,又在洛阳城南25里处建造龙门石窟。
此地有青山对峙,伊水北流,俨然一座天然门阙,古称“伊阙”。石窟有三,其规模较云冈略小,但亦动用了80万2360名工人建造。唐代诗人白居易称赞:“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龙门石窟开创于北魏太和年间,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及宋诸朝,增补历时500余年,大小窟龛如蜂巢般密布于伊河两岸之山壁,长达两里。佛像十万余尊,造像题记与碑刻3600余品。龙门石窟亦为中国雕刻艺术之瑰宝,闻名于世。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