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厅

工艺厅

00:00
07:01


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历史上曾经涌现出无数的能工巧匠,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工艺珍品,我们这个厅展示的工艺品以明清时期为主。
笔、墨、纸、砚向来被称为文房四宝,这博古架上放置着是文房四宝的辅助用品,它们即是文人士大夫舞文弄墨的工具,也是体现他们精神生活内容的重要实物。这些用具怡情悦目,小巧可爱,大多是瓷器。

端砚、笔筒都很古朴可爱。端砚是广东肇庆市的特产,我国四大名砚之一,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它的特点是石质坚实,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的墨汁细滑,书写流畅,字迹颜色经久不变而驰名于世。这里展出的圆端砚,直径23厘米,配以名贵的紫檀作为砚盒,盒盖中间又以玉石装饰,显得更加古朴凝重,更加名贵。
(当然,现在我们对砚台已经几乎没有需求,写字有铅笔、圆珠笔、水笔,除了一些老派的人还在使用钢笔,毛笔也只是作为书法或绘画艺术使用的工具而已。要说我们普通人连日常写字都少了,基本上用电脑、手机,就完成了信息的记录和传输。)

这仿竹节形,上窄下宽的是象牙八仙上寿臂搁,用来搁放手臂的。因为古人书写的时候自右向左,手臂容易沾墨,便用臂搁防止墨迹沾染衣袖,也可缓解腕部不适。一般多用竹子或木头材质,那象牙材质算是比较高档的。里面的雕刻很细腻,以高浮雕的技法雕以八仙贺寿的图景。由于八仙均为凡人得道,所以个性与百姓较为接近,因此以八仙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十分常见。

这两方印均为寿山冻石,是齐白石刻青田狮子钮大石印。印文一为白文“赵启绿印”边款“白石七十三年作”;一为朱文“次骅huá长寿”边款署“白石”。印章原主赵启禄,镇江大港人,曾参加北伐战争,后来1931年任江苏省民政厅长。曾去北平一游,这两方印章即于当时央请白石老人为他纂刻的,赵启禄去世后,其后裔将两方印章捐献给家乡镇江博物馆珍藏。(看这两印章还挺沉的,让人想起了玉玺来,皇帝拿着印盖下去,那可真有气势。)
吴让之篆刻石印看起来像是一幅山水画,要不是底下的说明这是石印,还以为是一件石头摆件呢。

陈鸣远出生紫砂壶世家,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之风,把壶艺、品茗和文人的风雅情致融为一体。作品名孚中外,当时有“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说。

张鸣岐qí是明末浙江嘉兴人工艺美术家,中国最有名的手炉制作者。古代可没有空调,冬天取暖,靠的就是这种炉子。他的手炉造型朴实而有富变化,有方形的、圆形的、花瓣形的。工艺精湛,壁厚仅3毫米,且炉盖炉身吻合紧密,经千万次开合而不松动。炉地有刻款,书法自然有度,运刀游刃有余。

《溪山烟霭图》是一幅铁画,也叫铁花,这可比一般的绘画难度大多了,铁艺比较艰硬,与其说作画,不如说是雕刻吧。先用铁铸成线条再焊接而成。它的作者是江苏溧水的汤鹏。清顺、熙间铁画艺人,曾从萧云从学习画枝,受萧指点,技艺益精,名噪一时,汤鹏所创的铁画,世代相传,流芳中外,康熙年间侨居安徽芜湖。该图画法清新简洁布局疏密有致,显示出汤鹏高超的锻打焊接技艺和绘画功底。

铜镜是古代梳妆照面的生活用品,同时也是精美的艺术品,最早铜镜距今有4000多年历史,到春秋战国时期较盛行,汉代为鼎盛期。到了明清时期,随着近代玻璃的诞生,铜镜开始少见,这两面福寿双全铜镜,背面有福寿双全的字样,寄托了对生活的美好期许,兼具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

微雕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工艺之一,分平面和立体微雕两种这件象牙雕螃蟹,质地细腻,颜色与螃蟹近乎一致难辨真假。

刺绣有两三千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受西方文化艺术影响,采用西洋花卉图案,刺绣针法多变且富有立体感。

缂丝是2006年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最早来自西域,唐和北宋初步发展,到南宋达到鼎盛时期,红楼梦有记载,缂丝以前是帝王享用。它的特点是正反面花纹和色彩完全相同,又因制造过程极其细致,而存世精品极少,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这个缂丝中堂有吉庆意义,工艺精湛,是艺术精品。
紫檀木存世久远为宫廷御用家具首选,紫檀雕花罗汉榻是晚清时期由宫廷流散到民间的,床围内侧雕刻九条龙纹,外侧雕刻花鸟,一般放在书房或者边厅,1959年陆小波为镇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动员袁佐良、唐寿民等有名人士捐献大批文物,为文博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珐琅工艺是十三世纪从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后来中国工匠借鉴吸收从而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珐琅工艺,清代宫廷陈设多用珐琅制作的盆景作为装饰。这五色樱桃盆景用颜色深浅不一的红玛瑙制成的栩栩如生,衬托出贵族生活环境的富丽堂皇。
我国工艺品品种繁多,花样精巧,工艺精湛,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融入传统民俗文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绽放光彩,同时也叙述着镇江辉煌灿烂的地方历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